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祈雨二首·其一》
《祈雨二首·其一》全文
明 / 王守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初一雨遍汀漳,将谓汀虔是接疆。

天意岂知分彼此人情端合炎凉

月行今已虚缠毕,斗杓何曾解挹浆。

夜起中庭久立正思民瘼欲沾裳。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彼此(bǐ cǐ)的意思:互相;相互之间

初一(chū yī)的意思:指新的一天或新的开始。

斗杓(dòu sháo)的意思:指人们争斗、争吵不休,互相争斗的场面或状态。

端合(duān hé)的意思:指两个人或两个事物完全吻合、无任何差异。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久立(jiǔ lì)的意思:长时间站立

民瘼(mín mò)的意思:指民众生活困苦、贫困潦倒。

情端(qíng duān)的意思:指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人情(rén qíng)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天意(tiān yì)的意思:指天命所归,事物的发展与结果由天决定,人力无法左右。

炎凉(yán liáng)的意思:炎凉是一个形容词词语,意为炎热和凉爽。它可以形容天气,也可以形容人的心情或情感。

一雨(yī yǔ)的意思:指一场雨,也可引申为一次变革或一次重大事件。

正思(zhèng sī)的意思:正确的思考方式或态度

中庭(zhōng tíng)的意思:指院子中央的庭院,也可引申为指某个地方的核心或中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王守仁对祈雨的深切关注与思考。首句“旬初一雨遍汀漳”,开篇即点明了雨水的降临,湿润了汀漳之地,为后续的祈雨活动埋下伏笔。接着,“将谓汀虔是接疆”,诗人以汀虔两地的接壤为背景,暗示了地域间的界限,同时也预示着不同地区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不同态度和感受。

“天意岂知分彼此,人情端合有炎凉”两句,诗人借天意与人情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天意似乎不辨彼此,而人间却有着冷暖不同的感受,这种对比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微妙差异。

“月行今已虚缠毕,斗杓何曾解挹浆”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月行的结束与斗杓(北斗星)的不解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暗含了对祈雨仪式效果的期待与反思。

最后,“夜起中庭成久立,正思民瘼欲沾裳”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夜晚在庭院中长久站立,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他渴望通过祈雨来缓解百姓的困境,甚至愿意亲自沾湿衣裳,以实际行动支持民众,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更体现了他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以及通过个人行动影响社会的积极态度。

作者介绍
王守仁

王守仁
朝代:明   字:伯安   号:阳明   生辰: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猜你喜欢

过青州五首·其二

东风吹柳树,日暮絮纷飞。

对此怀春色,其如叹客衣。

雏凫浮水绿,野鹤带晴晖。

芳草游人尽,天涯独未归。

(0)

奉使诸陵初至沙河道中

三年沉薄宦,今日出郊墟。

乍似投林鸟,终同在沼鱼。

涧云舒片片,山水静疏疏。

于役勤王事,何繇慰倚闾。

(0)

访樵山歌·其二

白鹭飞兮镜湖练,绿荷举兮美人面。

美人不见隐闻声,惊落莲花满歌扇。

(0)

对镜寄所亲

退之发白五分一,殷勤作书寄肉骨。

重怜须白一两根,抚念时光怅超忽。

噫嘻予发已如斯,况苦须眉也如发。

床头揽镜重愁思,客有笑予曷不达。

丈夫何用长青青,两鬓如霜风度别。

余闻此语转凄然,三万六千如沃雪。

莫教对镜策千秋,浩浩长空蒸热血。

(0)

宝月台

李白居南国,青山换九华。

联诗在高壁,放酌出清涯。

相对烟峦古,相悬江汉斜。

盈盈有台月,长载洞中霞。

(0)

别意·其一

三五流光亦可攀,玉笙清怨不消閒。

一装好趁如云出,莫误鸡鸣急度关。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苏过 黄庚 蓝仁 李龏 周孚 范梈 何巩道 夏孙桐 赵完璧 陈子壮 韩日缵 史谨 苏籀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