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尽犹索租,从何出租税。
乃知天宝后,信如石壕吏。
岂虑饭成糜,迩来糜亦废。
宾客(bīn kè)的意思:指客人、宾馆等接待来访的人。
兵卫(bīng wèi)的意思:指守卫军营的士兵或警卫。
不堪(bù kān)的意思:指某人或某物无法承受一次攻击或打击,非常脆弱或无力抵抗。
常满(cháng mǎn)的意思:常常满足、常常得到满足。
长篇(cháng piān)的意思:形容文章或作品篇幅很长。
成器(chéng qì)的意思:指人才或物品经过培养、锻炼后变得出色、优秀。
出租(chū zū)的意思:出租指出租房屋或其他财产,出借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
传点(chuán diǎn)的意思:传递消息或信息。
炊甑(chuī zèng)的意思:指勤劳、勤俭持家的女性。
辍耕(chuò gēng)的意思:停止耕种田地
凋弊(diāo bì)的意思:指事物逐渐衰败、凋零的状态。
鼎沸(dǐng fèi)的意思:形容局势或气氛非常热烈、激动。
读书(dú shū)的意思:
◎ 读书 dúshū
(1) [read]∶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study]∶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迩来(ěr lái)的意思:指近来、最近的一段时间
风味(fēng wèi)的意思:指某种具有特色的味道或特殊的风格。
好事(hǎo shì)的意思:指好的事情,有益的行为或积极的结果。
九重(jiǔ zhòng)的意思:形容层次或境界非常高。
君门(jūn mén)的意思:君门指的是君主的门下,也可以泛指官员、贵族等的门下。
扣门(kòu mén)的意思:指在门外敲门,等待门内的人开门。
赖子(lài zǐ)的意思:指懒惰、不肯努力工作或学习的人。
乃翁(nǎi wēng)的意思:指年老体弱的人。
奇丽(qí lì)的意思:形容美丽绝伦,异常出色。
黔突(qián tū)的意思:指黑暗、阴险的心思。
升斗(shēng dǒu)的意思:指平凡的人民,特指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家。
太息(tài xī)的意思:太息是一个表示悲伤、叹息的词语,用来形容心情沉重、忧愁或无奈。
田庐(tián lú)的意思:指农田中的小屋,比喻贫寒简陋的住所。
天资(tiān zī)的意思:指人的天生才能或天赋的特长。
天宝(tiān bǎo)的意思:指天上的宝物,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
吐奇(tǔ qí)的意思:形容事物奇特、异常。
问字(wèn zì)的意思:指对某一问题进行探求、询问或解答。
相望(xiāng wàng)的意思:指两个地方相对而立,互相望着对方。
小儿(xiǎo ér)的意思:指儿童、小孩子。
喧呼(xuān hū)的意思:喧闹吵杂的声音
湮替(yān tì)的意思:消失、消亡、被遗忘
要自(yào zì)的意思:要自指的是要自己去做,不依赖他人或外界的帮助。
溢目(yì mù)的意思: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美丽或引人注目。
衣食(yī shí)的意思:指衣服和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重深(zhòng shēn)的意思:指事物的内涵深刻,有深远的意义。
中原(zhōng yuán)的意思: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心,也泛指中心地带。
诸生(zhū shēng)的意思:指众多的学生或学者。
朱轓(zhū fān)的意思:指豪华的马车或华丽的轿子。
追琢(zhuī zhuó)的意思:追求完美,不断改进和提升。
租税(zū shuì)的意思:指国家对人民征收的租税。
卒岁(zú suì)的意思:年底,年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穷但坚韧的读书人,刘晞扬,他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读书,展现了他高尚的志向和对知识的热爱。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刘晞扬的生活状态和他的精神世界。
首句“荷锄初读书”,形象地描绘了刘晞扬在劳作之余,手持锄头,开始阅读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接着,“中原已鼎沸”一句,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为刘晞扬的贫困生活提供了历史的背景。
“辍耕仰太息,衣食尚卒岁”两句,直接描述了刘晞扬生活的艰辛。他不得不在农忙之余思考生活的困境,衣食无忧成为他一年中的最大期盼。这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是那个时代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
“喧呼传点丁,田庐忽湮替”描绘了战争或征召带来的社会动荡,使得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家园可能随时面临被摧毁的命运。这不仅加剧了刘晞扬的贫困,也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
“产尽犹索租,从何出租税”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面对的残酷现实——即使家财耗尽,仍然无法逃脱沉重的赋税负担。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进一步加深了刘晞扬的苦难。
接下来的几句诗,通过“乃知天宝后,信如石壕吏”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认为他们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君门九重深,旗戟森兵卫。朱轓背相望,莫肯察凋弊”描绘了朝廷的高墙深宫和官僚们的冷漠无情,与下层百姓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
然而,诗中并未完全陷入消极的情绪,而是通过“赖子天资高,追琢自成器”这一转折,赞美了刘晞扬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才能不仅体现在学问上,更体现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态度上。
“时能从诸生,扣门来问字。长篇烂溢目,春葩吐奇丽”描述了刘晞扬与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智慧和美感。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刘晞扬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播的贡献。
最后,“饥虽不堪煮,要自饱风味。乃翁昔好事,宾客常满位。小儿听客语,炊甑忘著箅。岂虑饭成糜,迩来糜亦废。时能馈升斗,与子黔突喙”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展现了刘晞扬及其家庭在贫困中的乐观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尽管物质匮乏,但他们依然享受着精神上的富足,这种精神的支撑使他们在逆境中保持了尊严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刘晞扬个人经历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坚韧与才华,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尤其是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诗人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既是对刘晞扬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