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邦人(bāng rén)的意思:指同一个国家的人民。
公堂(gōng táng)的意思:指公正的法庭或审判场所。
桂籍(guì jí)的意思:指人才出自桂林,形容人才辈出。
华发(huá fà)的意思:指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老书(lǎo shū)的意思:指古老的书籍,也比喻过时、陈旧的观念、知识或文化。
列城(liè chéng)的意思:列城是指城墙上的每一个城楼。
乾道(qián dào)的意思:指天道、自然规律。
前哲(qián zhé)的意思: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时代具有卓越才智和见解的人。
劝驾(quàn jià)的意思:劝告某人离开或离去,表示劝阻或劝告对方离开的意思。
食苹(shí píng)的意思:指人们追求美味佳肴,享受美食的心情和行为。
书生(shū shēng)的意思:指有学问但缺乏实际经验的年轻人。
偕行(xié xíng)的意思:一同前行,共同前进
熊轼(xióng shì)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的能力、才华超群,出类拔萃。
绣衣(xiù yī)的意思:绣衣是指绣制的衣物,比喻外表华丽但内里空虚的东西。
宣和(xuān hé)的意思:宣扬和平、传播和谐的理念和价值观。
颜华(yán huá)的意思:指人的容貌美丽动人。
英声(yīng shēng)的意思:指声音悦耳动听,具有美好音色。
- 注释
- 苍颜:形容人的脸色苍老。
华发:白发。
书生:读书人。
公堂:朝廷或官署。
宴食:宴会。
苹:古人宴会中的菜肴。
宣和:宋朝年号。
闻喜集:喜庆集会。
乾道:宋朝另一个年号。
计偕:一同入学或参加活动。
绣衣:官员的官服。
前哲:前代的贤者。
熊轼:古代乘车时的一种礼节,象征尊贵。
宾贤:以贤者为宾客。
列城:各城市或地区。
邦人:国人。
桂籍:人才名册,比喻显赫的地位。
公等:你们这些公卿。
振英声:发出杰出的声音,振奋人心。
- 翻译
- 一位满面沧桑、白发斑斑的老书生,前来参加朝廷的宴会。
他曾参与过宣和年间庆祝喜庆的聚会,如今再次目睹乾道年间的重要活动。
身着绣衣的官员们鼓励他效仿先贤,熊轼之位的宾客们也期待他的贤能接续城市荣光。
长久以来,国家的人才册上空缺,正需要像您这样的杰出人物发出响亮的声音。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文人的宴会情景,通过对过去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苍颜华发老书生”,开篇便以一个白发苍苔的老者形象,设定了一种时光流转、生命走向暮年的氛围。老书生不仅是年龄上的标识,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表达了对知识与学问不断追求的态度。
“来赴公堂宴食苹”,则具体描绘了这场宴会的情景。“公堂”通常指官府或公共建筑,这里可能是宴会举办的地点。古代宴会上常有文人雅集,诗人也许在此强调一种文化精英的聚会。
“曾预宣和闻喜集”,通过这两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敬仰之情。“宣和”、“乾道”都是北宋年号,这里提及的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个盛世或重大事件。诗人通过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珍视。
“绣衣劝驾追前哲”,则转向现实生活,展现了文人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的情景。“绣衣”通常指的是官员或有地位的人物,这里可能是对宴会中宾主之间关系的描写。诗人通过“劝驾追前哲”,表达了一种对先贤之道的向往与追求。
“熊轼宾贤继列城”,继续强调了文人的交往与文化传承。“熊轼”是南唐时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可能在此借古喻今,表达对先贤之风的继承和发扬。
“久矣邦人虚桂籍,正须公等振英声”,结尾两句则转向了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宏观视角。“久矣”意味着长时间以来,“邦人虚桂籍”可能是指古代文人的名录或贤才选拔制度。诗人在此呼吁,希望当世之士能够振兴文化,为国为民发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望,是一篇充满深意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琼花引
后土祠前车马道,天人种花无瑶草。
英云蕊珠欲上天,夜半黄门催进表。
酒香浮春露泥泥,二十四桥色如洗。
阴风吹雪月堕地,几人不得扬州死。
孤贞抱一不再识,夜归阆风晓无迹。
苍苔染根烟雨泣,岁久游魂化为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