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收出远林,两山不隔□□鸣。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咏 般 若 台 一 首 赠 源 □长 □宋 /钱 端 礼 □□
云 收 出 远 林 ,两 山 不 隔 □□鸣 。层 台 迥 出 层 霄 外 ,霜 □还 同 霜 月 平 。修 竹 可 人 无 俗 韵 ,疏 梅 能 事 □僧 清 。宝 □遍 □虚 空 界 ,深 夜 犹 闻 梵 呗 声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呗声(bài shēng)的意思:指音乐、歌唱等声音悠扬、动听。
层霄(céng xiāo)的意思:形容层次高,气势磅礴。
层台(céng tái)的意思:指高高的台阶或楼梯。
梵呗(fàn bài)的意思: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颂扬。
迥出(jiǒng chū)的意思:与众不同,独特出众。
可人(kě rén)的意思:指人的外貌、气质或性格让人感到可爱、令人喜欢。
空界(kōng jiè)的意思:指空虚的世界或境界。
能事(néng shì)的意思:指能力强,事情办得好的人。
深夜(shēn yè)的意思:指夜间的深沉时刻,通常指夜晚较晚的时间段。
霜月(shuāng yuè)的意思:霜月指的是农历十月,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寒冷,霜冻开始出现。
俗韵(sú yùn)的意思:指平凡普通的韵律,泛指通俗的诗词、音乐等。
修竹(xiū zhú)的意思:指人品修养高尚,如同修剪整齐的竹子一般。
虚空(xū kōng)的意思:指没有实质内容或没有意义,空无一物。
月平(yuè píng)的意思:月亮平安地悬挂在天空中。形容事物处于平和、安定的状态。
- 翻译
- 云雾散去,远处的树林显现出来,两座山峦间的鸟鸣清晰可闻。
高高的平台直入云霄之外,白霜与皓月的明亮程度相当。
修长的竹子别有一番雅致,没有世俗的喧嚣,稀疏的梅花增添了僧人的清净氛围。
珍贵的宝石照亮了整个虚空世界,深夜里还能听到诵经的声音。
- 注释
- 云收:云雾消散。
出远林:显现于远方的树林。
层台迥出:高台耸立。
层霄外:云霄之上。
霜□还同霜月平:白霜与月亮的亮度相等。
修竹:高雅的竹子。
俗韵:世俗的韵味。
疏梅:稀疏的梅花。
僧清:僧人的清净。
宝□:珍贵的宝石。
虚空界:广阔的空间。
梵呗声:佛教诵经声。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面,以及般若台的独特风貌。首句"云收出远林",暗示了山色在云雾散去后显得更加清晰,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两山不隔",进一步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仿佛连绵的山脉都因距离而变得和谐共鸣。
"层台迥出层霄外",写出了般若台高耸入云,超越世俗的高度,与天际相接。"霜□还同霜月平",运用比喻,形容台顶平坦如霜雪铺就,与皓月共映,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
"修竹可人无俗韵",通过赞美修长的翠竹,展现出其高雅不凡的气质,没有尘世的俗气。"疏梅能事□僧清",则以稀疏的梅花点缀,烘托出僧人的清修生活和禅意。
最后两句"宝□遍□虚空界,深夜犹闻梵呗声","宝□"可能指的是佛塔或寺庙的钟声,它回荡在广阔的天空下,即使在深夜,也能听到僧人们的诵经声,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气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寓禅意于自然之中,表达了诗人对般若台的敬仰和对僧人生活的向往。钱端礼的笔触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五龙山房图
剡中东南奇,若人缁侣胜。
一住忽十年,禅房得深静。
高扉敞重崖,修桥入危磴。
林端识名香,水际闻清磬。
微茫度云壑,掩映披华径。
长松支遁吟,盘石昙猷定。
别来几梦思,游尘生麈柄。
晨窗对新图,萧条发孤咏。
盛唐枞阳歌
汉家天子天马良,羽林十万何煌煌。
山川望秩礼孔彰,谁言此竟成淫荒。
舳舻千里长江水,江平浪稳顽蛟死。
摐金伐鼓海上过,惊散蓬莱几仙子。
朱衣急走传诏书,乘舆所至除田租。
载拜愿君千万寿,岁岁望君一巡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