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于世何为乎,崇蕴虿蛾朋顽嚚。
熊虺食魄鸮食魂,菉葹不噬噬兰筠。
不惟(bù wéi)的意思:不仅仅,不只是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不伦(bù lún)的意思:指道德或行为失范,不符合社会常规的情况。
不辰(bù chén)的意思:不适宜或不合时宜
何为(hé wéi)的意思:指询问某事物的真正含义或定义。
何如(hé rú)的意思:如何,怎样
何不(hé bù)的意思:表示提出建议或劝告,意思是为什么不去做某件事情。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顽嚚(wán yín)的意思:顽固、固执不变。
问津(wèn jīn)的意思:向人请教或求助,寻求帮助或指点。
熊虺(xióng huī)的意思:形容人勇猛凶猛。
已不(yǐ bù)的意思:已经不再,已经不是
一人(yī rén)的意思:指独自一人,没有他人陪伴。
英雄(yīng xióng)的意思:指勇敢、有胆识、有才干的人。
曾史(zēng shǐ)的意思:曾经的历史,过去的事情。
正己(zhèng jǐ)的意思:
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 唐 李翱 《答侯高第二书》:“君子正己而须之尔,虽圣人不能取其容焉。” 明 张居正 《与蓟辽督抚书》:“夫省文以期实效,坦怀以合暌贰,正己以振威稜,乃渠今日最切务也。”
知己(zhī jǐ)的意思:指真正了解自己、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
仲尼(zhòng ní)的意思:指孔子,也可用来形容有德行的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品德坚守的坚定信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天道与人世、历史人物与当代现象进行对照,揭示出道德败坏的根源和后果。
首先,诗的开头“天之于吾何为乎,坑葬英雄斩义仁。天之于世何为乎,崇蕴虿蛾朋顽嚚”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上天为何让英雄埋没、义士遭难的不解与质疑,同时也对世间为何崇尚恶行、容忍愚蠢感到困惑。这种质疑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不满。
接着,“仲尼之檀何如桓魋之斧,犊华既死方问津”运用了孔子与桓魋的典故,将孔子的智慧与桓魋的愚昧进行对比,暗示了在道德选择面前,人们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孔子象征着智慧与道德的引领,而桓魋则代表了无知与邪恶的力量。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强调了智慧与道德的重要性。
“天下无一人知己,杀我成我何不辰”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人理解自己道德追求的孤独感,以及对于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道德原则的疑问。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熊虺食魄鸮食魂,菉葹不噬噬兰筠”使用了动物与植物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邪恶力量侵蚀心灵、破坏美好事物的场景。熊虺(毒蛇)和鸮(猫头鹰)分别象征邪恶与贪婪,而菉葹(杂草)与兰筠(兰花)则代表了纯洁与美德。这一对比强调了道德沦丧对社会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嗟德之生以正己,不惟正己物以淳”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关乎自身,还能够影响周围环境,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最后,“不能使世之皆曾史而无盗蹠兮,虽德之生已不伦”指出即使个人努力提升道德水平,也无法完全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这里“曾史”和“盗蹠”分别代表了道德高尚与道德败坏的人物,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普遍沦丧的无奈与悲哀。
综上所述,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道德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个人道德坚守的坚持。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诗人展现了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