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分守郑公升滇南宪使》
《送分守郑公升滇南宪使》全文
明 / 韩上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郑公萧散瑰姿,政暇常裁五字诗。

天入碧鸡使节地分铜柱见蛮碑。

萦带承家学,庭倚甘棠寄后思。

执法只今外甸,履声还动紫宸知。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碧鸡(bì jī)的意思:形容男子容貌俊美,像碧玉一样美丽。

承家(chéng jiā)的意思:接受家族的传承,继承家业。

地分(dì fēn)的意思:指地位、身份、等级的差别。

分铜(fēn tóng)的意思:分割铜块

甘棠(gān táng)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指美好的团聚或相聚。

瑰姿(guī zī)的意思:形容美丽的姿态或容貌。

家学(jiā xué)的意思:家庭教育的学问,指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和学习。

使节(shǐ jié)的意思:指派出使者前往他国,进行外交活动或传递信息的行为。

铜柱(tóng zhù)的意思:比喻坚固不倒的支撑物或人。

外甸(wài diàn)的意思:指与中心城市相对的远离城市的地方,也可比喻远离权力中心的地位或职位。

五字(wǔ zì)的意思:指由五个字组成的词语,也可以指五个字的成语。

萧散(xiāo sàn)的意思:形容人们的生活或行为松散、不规律,没有秩序

萦带(yíng dài)的意思:指事物缠绕、环绕,形成连绵不断的样子。

执法(zhí fǎ)的意思:指执行法律、规章等的行为。

只今(zhī jīn)的意思:此刻,现在

紫宸(zǐ chén)的意思:指皇帝居住或办公的地方,也泛指帝王的宫殿。

五字诗(wǔ zì shī)的意思:指用五个字组成的诗句,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味。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韩上桂所作,题为《送分守郑公升滇南宪使》。诗中描绘了郑公的风度与才华,以及其即将前往滇南担任宪使的场景。

首句“郑公萧散著瑰姿”,以“萧散”形容郑公的洒脱不羁,而“瑰姿”则赞美其非凡的风采。接着,“政暇常裁五字诗”点出郑公不仅政务繁忙,亦能于闲暇之余创作五言绝句,展现其多才多艺的一面。

“天入碧鸡持使节,地分铜柱见蛮碑”两句,运用象征手法,将郑公比作手持使节的使者,穿越碧鸡山,踏遍蛮荒之地,象征其即将前往的滇南地区。同时,通过“铜柱”和“蛮碑”等意象,描绘出边疆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痕迹,寓含着对郑公此行的期待与敬意。

“书萦带草承家学,庭倚甘棠寄后思”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郑公的个人品质与情怀。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学问,更在庭院中植下甘棠树,寄托着对未来子孙的期望与思念,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最后,“执法只今临外甸,履声还动紫宸知”表达了对郑公即将赴任的肯定与祝福。他作为执法者,如今将亲临边远之地,其行动必将引起朝廷的关注。这里的“紫宸”借指皇宫,暗示郑公此行的重要性和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郑公形象的描绘与对其即将前往滇南任职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国家边疆治理的深切关注。

作者介绍

韩上桂
朝代:明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猜你喜欢

九月二日侍经筵有述

露华仙掌入三秋,翠幄重开拜冕旒。

称制诸儒真陋汉,乞言尚父未论周。

(0)

题龙江

江桥一别思如何,楚水燕山岁月多。

云雾只疑龙化去,梦魂常逐雁来过。

江妃夜出收遗佩,海估春经惜逝波。

好似当时题柱客,浮云空负采菱歌。

(0)

秋日再过顾氏清溪别业因和洞阳韵

秋水蒹葭思不禁,扁舟重繫此溪阴。

犊眠疏草犹迷径,鹤哺新松欲满林。

采药常嫌惊鹿迹,山中初服野人心。

旧来渔父多相笑,一别江湖霜鬓侵。

(0)

代作贺介溪生孙一首

汤饼重开今日燕,诗篇犹记昔年欢。

庆馀每见钟贤胤,喜极全胜得好官。

秋水精神应自别,青云头角已先完。

不因啼后知英物,黄阁家声奕世看。

(0)

题见山卷

有美人兮山之麓,倚嵚崟兮结茅屋。

乍看烟岫转幽溪,时听风泉出空谷。

涧树垂垂饮野猿,岩花寂寂眠山鹿。

艺药归来半夕阳,翠微当户静焚香。

著书不知岁月晚,春至徒惊薜荔长。

(0)

题顾与新清溪庄和唐应德韵四首·其四

知君闭关久,一径落花深。

书癖年长在,诗盟春更寻。

空山几两屐,远道四愁吟。

北望休相笑,平生魏阙心。

(0)
诗词分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诗人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皇甫汸 郭之奇 袁宏道 李纲 刘敞 孙承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