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韵花香春自闹,窗閒林寂道如宜。
一条楖栗逢溪度,半卷楞严倚树披。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居所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鸟韵花香春自闹”,以鸟鸣花香渲染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紧接着“窗閒林寂道如宜”一句,笔锋一转,描绘出山中居所的静谧与和谐,仿佛人与自然在此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
“一条楖栗逢溪度,半卷楞严倚树披”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楖栗(一种果实)随溪水而过,楞严经卷轻倚树旁,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高下随平田有在,玄黄忽略马何为”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山中的自然景观与世俗的繁忙生活相对比,强调了山居生活的自由与超脱。这里的“玄黄”指天地间的基本色彩,暗示诗人对物质世界的淡然态度。
最后,“菩提妙法非空色,缘念未忘被物羁”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他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远离尘世,而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明代理论家兼诗人释弘赞的独特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三叠古阳关。轻寒噤、清月满征鞍。
记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绣巾揾脸,金柳初攀。
自回首,燕台云掩冉,凤阁雨阑珊。
天有尽头,水无西注,鬓难留黑,带易成宽。
啼妆,东风悄,菱花在,拟倩锦字封还。
应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
奈情逐事迁,心随春老,梦和香冷,欢与花残。
闲煞唾茸窗阁,十二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