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变齐(biàn qí)的意思:指事物的状态或形态发生了变化,变得整齐一致。
不无(bù wú)的意思:不没有、有一些、不少
鹅湖(é hú)的意思:指人或物在水中漂浮,无所依靠。
关洛(guān luò)的意思:关洛是一个汉字成语,意思是关键时刻,洛阳城的守卫。
即今(jí jīn)的意思:即刻,现在。
邻国(lín guó)的意思:指与自己国家接壤的国家。
判断(pàn duàn)的意思:根据事实或证据做出决定或评价。
齐同(qí tóng)的意思:指人们的心思、行动一致,没有分歧。
斯文(sī wen)的意思:文雅有礼貌,举止得体。
无人(wú rén)的意思:没有人,没有人照料或管理的状态
希声(xī shēng)的意思:希望听到消息或声音。
杏坛(xìng tán)的意思:指古代文人在杏树下讲学或议论文艺之地。
有种(yǒu zhǒng)的意思:指有勇气、有胆量、有魄力。
正论(zhèng lùn)的意思:
(1).谓正直地议论事情。《汉书·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闕。”《秦併六国平话》卷中:“御史纠是察非,臺諫中书忠言正论。”
(2).正确合理的言论。 宋 叶适 《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你这个自是正论。然而我看他们化的钱,实在寃枉得可笑!” 茅盾 《杂感二题》:“这是客观的看法,也是适时的正论。”诸生(zhū shēng)的意思:指众多的学生或学者。
转移(zhuǎn yí)的意思:指改变方向或位置,将某物从一个地方或状态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或状态。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 翻译
- 接近沿袭自关中洛阳的传统,直到乾淳年间,探索远古未被详细描绘的真理。
自古以来,学术文化就有其根源,即使在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并非空缺无物。
学术变迁如同猫头鹰在无声中觉醒,鹅湖之会的辩论成为了公正的标准。
各国学子聚集一堂,如同变齐之地的学子在杏坛春天共商学术
- 注释
- 关洛: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区,代表了中原文化。
乾淳:宋朝的两个年号,表示时间跨度。
羲图:古代神话中的伏羲氏,这里代指古代的典籍或知识。
斯文:指文化和学术。
转移:指学术思想的转变。
鸮泮:古代学府,此处比喻学术中心。
鹅湖:南宋时期著名的学术辩论地点。
诸生:泛指学生。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成为教育的象征。
- 鉴赏
诗中“近沿关洛至乾淳,远探羲图未画真”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向往和探索。这里的“关洛”指的是函谷关和洛阳,即诗人从函谷关到达洛阳,再远至乾陵(唐太宗李世民之陵)和淳化之地进行文化巡礼。“羲图”则是传说中黄帝所制,包含天文、地理等知识的神秘图谱,而“未画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古老智慧的追求和敬仰。
接着,“自古斯文元有种, 即今所学不无人”两句,意味着从古至今,有一种文学传统一直被传承下来,并且这种文学学习在当下仍然有人在进行。这里“斯文”指的是文学艺术,而“元有种”则强调了这种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
“转移鸮泮希声起,判断鹅湖正论□。”这两句中,“转移”可能是指诗人对古代文献的翻阅和学习,“鸮泮”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而“希声起”则表达了诗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那份激动与兴奋。接下来的“判断鹅湖正论□”中,可能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诸生仕邻国,变齐同囿杏坛春。”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学者们在异国他乡攻读经书、参与朝政的情景。这里的“□ □”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补充,以完成句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于文学传统的坚守和发展。在宋末元初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流露出一种对于知识和学问不渝的执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宿陆便铺用曹侍郎咏题柱韵
袯襫但多于耜者,犀渠不见弄兵人。
盈畴云子岁不恶,父老却谈今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