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黄伴读》
《送黄伴读》全文
明 / 杨士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青春千乘京师,花映銮镳柳映旗。

官属尽看归侍从交游那忍话分离

碧堂进讲趋常早,玉醴承恩出每迟。

想得公馀忆乡旧,还应题句相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碧堂(bì táng)的意思:指宫殿中的大厅。

承恩(chéng ēn)的意思:接受恩惠,承受恩德。

分离(fēn lí)的意思:指人或物之间的分开或分散。

官属(guān shǔ)的意思:指官员、官吏。也指官方、政府机关。

交游(jiāo yóu)的意思:指与人交往、结交朋友。

进讲(jìn jiǎng)的意思:指在学习、讲座、演讲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发言。

京师(jīng shī)的意思:京师指的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也可以用来泛指大都市或重要城市。

千乘(qiān shèng)的意思:千乘是一个古代词语,指的是车马的数量非常庞大,形容阵容庞大,规模宏大。

青春(qīng chūn)的意思:指年轻的时期,也指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侍从(shì cóng)的意思:指随从、跟从的人。

题句(tí jù)的意思:指在文章、诗词中所写的题目和句子,也指题目和句子的内容。

相思(xiāng sī)的意思:相互思念、思念对方的心情。

乡旧(xiāng jiù)的意思:指乡间的旧友或乡亲。

玉醴(yù lǐ)的意思:指美酒,也用来形容诗词的美妙。

鉴赏

此诗《送黄伴读》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深情与不舍。首联“青春千乘发京师,花映銮镳柳映旗”以壮丽的景象开篇,青春年华的千乘队伍从京城出发,花儿映照着皇家的马车和旗帜,柳树也映衬着旗帜,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送别画面。

颔联“官属尽看归侍从,交游那忍话分离”则转向情感层面,表达了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官属们在场见证着这一幕,而朋友们更是难以忍受谈论离别的痛苦,流露出深厚的情谊。

颈联“碧堂进讲趋常早,玉醴承恩出每迟”进一步展示了被送者的身份与地位,他在碧堂勤奋学习,早早地准备进讲,接受皇恩时却总是显得迟缓,这既是对他的敬重,也是对其勤勉态度的赞美。

尾联“想得公馀忆乡旧,还应题句报相思”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思念与期待。想象中,在公事之余,他定会怀念故乡,或许会在诗文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此作为对彼此情谊的回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送别场景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离别的哀愁,也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友情与亲情的深刻内涵。

作者介绍
杨士奇

杨士奇
朝代:明   字:士奇   号:东里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生辰:1366~1444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你喜欢

夜坐

栖迟客异县,名氏藏丹丘。

希世非夙尚,素餐愧前修。

日耗大仓陈,一饱宽百忧。

眷焉抚平生,信亦无几求。

蒙笼小窗底,图史漫不收。

篝灯揩病眼,昏花乱蚍蜉。

愚儒未忘世,抚事非所谋。

不如遂捐书,卒岁以优游。

怀胶睨昆墟,浊浪排高秋。

知难有明训,吾其老锄耰。

(0)

饮中示子贤诸友七绝颇愧狂斐·其三

锻鍊新诗数百篇,郊寒岛瘦慕前贤。

高山流水知音少,不及人间鬼使钱。

(0)

喜雨八绝寄显道作·其四

云岩萧索雨初晴,嫩玉寒泉分外清。

可笑蜩螗时快意,也依浓荫吐微声。

(0)

秋日山居八事·其八夜饮

景铺万籁绝纷华,独泛瑶觞衬脸霞。

饮罢仰天歌白雪,醉来启匣拂青蛇。

伴邀佳客推明月,乐奏清声有乱蛙。

欲学广文事高节,恨无细雨落檐花。

(0)

秋日山居八事·其五早起

振衣拂晓启松扃,月淡风轻酒顿醒。

密竹含烟争滴翠,幽兰浥露远闻馨。

清怜高洁蝉嘶柳,閒羡优游鹿食苹。

试枕碧流端洗耳,白云深处诵黄庭。

(0)

世弼原上晚望和韵见寄因复之·其一

绿消暮霭满空秋,念远凭高陇上游。

一片孤云生远岫,数声断雁落寒流。

风前无绪愁闻笛,天际何人误识舟。

步月可寻岩下叟,试将圆玉锁神头。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子兰 蒲松龄 林古度 颜之推 张溥 方维仪 洪遵 纪映淮 刘珏 章有湘 嵇曾筠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