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学方回痴,莫羡董公健。
芗林有老仙,蚤具佛眼见。
刍狗(chú gǒu)的意思:比喻人品恶劣,道德败坏。
吊丧(diào sāng)的意思:指哀悼或悲伤的场景。
二傅(èr fù)的意思:指同一门派或同一师承的两位高手。
方回(fāng huí)的意思:指事物的发展或变化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状态。
焚券(fén quàn)的意思:指烧毁契约或借据,比喻断绝与对方的关系或放弃已有的利益。
佛眼(fó yǎn)的意思:指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眼睛,也比喻具有慈悲和宽广心胸的眼睛。
关楗(guān jiàn)的意思:指人勇猛刚毅,不怕困难和艰险。
国恩(guó ēn)的意思:国家的恩德或恩惠。
竟日(jìng rì)的意思:整整一天,连续的一天
狼藉(láng jí)的意思:混乱不堪,杂乱无章。
离骚(lí sāo)的意思:指离散、离别之愁。
寥寥(liáo liáo)的意思:形容数量极少或非常稀少。
寥汉(liáo hàn)的意思:形容人寂寞无依,孤独无助。
乞怜(qǐ lián)的意思:乞求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七尺(qī chǐ)的意思:形容人的身材高大。
千岁(qiān suì)的意思:形容人的寿命长久,也可用来形容事物历史悠久。
青紫(qīng zǐ)的意思:形容颜色青绿或深紫色。
驱除(qū chú)的意思:驱除指的是将不好的人或事物赶走或清除。
无何(wú hé)的意思:没有什么
眼见(yǎn jiàn)的意思:亲眼看到的事实或现象。
竹马(zhú mǎ)的意思:竹马是指小孩子之间以竹子做成的马玩具,比喻童年时代的纯真友谊。
日饮无何(rì yǐn wú hé)的意思:每天都喝酒,没有什么限制或约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觌所作的《向伯恭侍郎致政芗林筑一堂名之曰企疏晋陵孙某闻而赋诗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孙觌在诗中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对向伯恭侍郎退休后在芗林筑堂的感慨。
首句“且学方回痴,莫羡董公健”,以方回和董公为例,劝告向伯恭侍郎不必羡慕那些身体健壮的人,而应学习方回的痴情与专注。接着,“谁令躯七尺,浪作青紫楦”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讽刺那些追求外在荣誉与地位的人,指出他们只是徒然地追求虚名,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更摇乞怜尾,仍出吊丧面”进一步描绘了那些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或帮助,不惜做出各种姿态,甚至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表现出悲伤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并不真诚。这种虚伪的行为在诗人看来是可笑的。
“芗林有老仙,蚤具佛眼见”则赞美了向伯恭侍郎,说他如同一位深谙佛法的老仙人,早就能看透世事的虚妄。这表明诗人对向伯恭侍郎的敬佩之情。
“国恩倘粗酬,已债遂焚券”表达了诗人对向伯恭侍郎能够报答国家恩赐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向伯恭侍郎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像焚毁借据一样,彻底摆脱过去的债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驱除竹马弃,狼藉刍狗践”则是对向伯恭侍郎退休后的生活态度的一种肯定,表示他愿意远离尘嚣,抛弃过去的一切束缚,过上简单、自由的生活。
最后,“寥寥汉二傅,千岁一关楗”引用历史典故,赞美向伯恭侍郎的品格如同古代的两位贤臣,虽稀少却珍贵。而“竟日饮无何,更补离骚传”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向伯恭侍郎能像屈原那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高洁的品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整首诗通过对比、讽刺、赞美等多种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向伯恭侍郎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