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准上人归石经院》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准 上 人 归 石 经 院 唐 /熊 孺 登 旃 檀 刻 像 今 犹 少 ,白 石 镌 经 古 未 曾 。归 去 更 寻 翻 译 寺 ,前 山 应 遇 雁 门 僧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石(bái shí)的意思:指纯洁无暇、无瑕疵的石头。
翻译(fān yì)的意思:将一种语言或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或文字。
归去(guī qù)的意思:回到原来的地方,返回故乡。
刻像(kè xiàng)的意思:形容描绘得非常逼真,像真实一样。
门僧(mén sēng)的意思:指那些虽然没有出家,但对佛教非常了解,懂得佛法的人。
未曾(wèi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雁门(yàn mén)的意思:雁门是指古代边防的重要关隘,也用来比喻战略要地或重要关口。
旃檀(zhān tán)的意思: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威风凛凛,也可形容事物的色彩华丽、光彩夺目。
雁门僧(yàn mén sēng)的意思:指聪明机智的人,也可用于形容善于应对困境的人。
- 注释
- 旃檀:一种珍贵的木材,常用于制作佛像。
白石:洁白的石头,古代用来刻写经文。
镌经:在石头上刻经文。
古:古代。
未曾:从未。
- 翻译
- 旃檀雕刻的佛像如今已不多见
古代用白石刻经从未间断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熊孺登创作的《送准上人归石经院》,通过对比旃檀刻像与白石镌经的稀有,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归去更寻翻译寺”一句,展示了准上人的学术追求和对佛法的探索,而“前山应遇雁门僧”则描绘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与宗教生活的交融。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对佛教知识传承的尊重以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熊孺登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山水宗教画卷。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