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辨明(biàn míng)的意思:辨别清楚,识别明白。
大衍(dà yǎn)的意思:指大规模的变化或扩展。
公心(gōng xīn)的意思:公心指的是公正的心态和为人民谋福祉的态度。
可畏(kě wèi)的意思:令人敬畏或可怕的;令人感到不可轻视的
明时(míng shí)的意思:明时意为明天的时候,也指将来的时候。
神方(shén fāng)的意思:指非常高明的方略或计策。
圣神(shèng shé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神圣的气质或超凡的智慧。
铄金(shuò jīn)的意思:比喻通过磨砺和锻造,使人的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
犹疑(yóu nǐ)的意思:指犹豫不决,心中难以决定。
直道(zhí dào)的意思:直接的道路或方法,指直接、径直、不拐弯抹角的行动方式。
枝辞(zhī cí)的意思:指言辞或文章的修饰、扩充和点缀。
忠邪(zhōng xié)的意思:指忠诚与邪恶并存,既有忠心耿耿之意,又有邪恶之心。
众口(zhòng kǒu)的意思:众多人的口音、声音。表示众多人的一致声音或意见。
烛理(zhú lǐ)的意思:烛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烛指蜡烛,理指理解。烛理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烛光照亮事物,使人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道理和真相。
三人成虎(sān rén chéng hǔ)的意思:少数人的言论或传闻可以误导大多数人信以为真
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的意思:众人的口舌能够磨砺金属,比喻众多人的共同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 翻译
- 构造虚假为真实,巧妙言辞掩饰一切,坦诚无私,从不欺骗自己。
尽管众人的言论能改变事实,虽然令人畏惧,但我也对流言有所保留。
忠诚与邪恶的界限,全靠公正的天平来判断,通达或阻塞的命运,需借助命运之数来推测。
更何况在圣明的君主指引下,真理必会揭露,深重的冤屈最终会有辨明之时。
- 注释
- 枝辞:巧妙的言辞,掩饰真相。
众口铄金:众人之口能改变事实,比喻舆论的力量。
三人成虎:谣言重复多次就被当作事实,比喻流言的威力。
圆穹鉴:公正的天平,象征公平判断。
大衍推:指占卜或推测命运的方法。
圣神:圣明的君主或领导者。
烛理:照亮道理,指引方向。
辨明:辨别清楚,澄清事实。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司法不公和官场腐败现象的深刻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正直官员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首句“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表现了诗人对司法审讯过程中弄虚作假、以假乱真的严厉批评,以及自己保持真诚不欺的态度。这里的“搆虚为实”指的是将无的事物伪造成有,或者故意曲解事实,“直道公心自不欺”则表明诗人坚持正直,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接着的“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借用古代传说中的“三人成虎”来说明即便是众人一致的言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保持着质疑的态度。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权威和群体意见的怀疑态度,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则是在说真诚与邪恶都需要依靠公正无私的标准来衡量,而对于是非曲直,也必须用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来推究。这两句强调了公正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问题上的深思熟虑。
最后,“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表达了即便是在混乱和不公的环境中,诗人仍相信最终真相会大白于世,正义终将得到彰显。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正义胜利的信心。
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坚守正义的决心,是一篇政治色彩浓厚、思想深刻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峡山飞来寺
美哉江上亭,乐矣泉中水。
挹泉识亭名,定心亦泉理。
涓涓靡晦明,混混无终始。
静定蓄天光,畴能测兹泛。
野猿啼向人,老衲卧隐几。
至人独冥会,对此屡徙倚。
未论涤尘嚣,酌之等石髓。
云何柴桑诗,乐饥忘此止。
我诵泉亭篇,惕然悟深旨。
长歌震林木,大啸惊鸟起。
安得定心者,来共挹崖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