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后之淑,棫朴王之明。
谁能弦且歌,为我发古声。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远而不失庄重的意境,以及对古代美好德行的怀念。
首句“关雎后之淑,棫朴王之明”中的“关雎”,出自《尚书》中的《大誓篇》,指的是古代圣君的美德。这里通过对古圣先贤品德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和君子之道的向往。
接下来的“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向往。在这里,“兔罝”是一种古代捕兔的工具,用来比喻仁德之广大;而“公与卿”指的是公正廉洁的官员。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理想状态的期待。
中间两句“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描绘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生活景象。“彼”指的是那些能够按照古代圣贤之道生活的人,“行苇”则是一种简单而不失质朴的居住方式。这两句传达出一种对简约生活和精神独立的赞美。
最后两句“谁能弦且歌, 为我发古声”,则是诗人发出的一种呼唤。在这里,“弦”指的是琴弦,“且歌”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音乐来传递那种古老而美好的声音和精神。诗人在寻求能够与他一起吟唱古代圣贤之声的人,这种呼唤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总体来说,王安石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通过对古代美德和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于社会改革和道德重塑的强烈愿景。
柳下芙蓉锦作裳,画船波底见秋光。
登高自昔须吾辈,戏马从人上宝坊。
白发未嫌纱帽黑,紫萸偏称菊花黄。
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