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密雪霏,将谓暖尚赊。
有叟牵乌犍,服犁翻春坡。
倍加(bèi jiā)的意思:倍加表示增加、加倍,形容程度加深或倍数增加。
布种(bù zhǒng)的意思:种植作物,比喻种下根基或培育事物。
差科(chà kē)的意思:形容学问、知识不够,水平低下。
道行(dào héng)的意思:指修行道德的水平和程度,也可指某人的学识、经验和技能。
德政(dé zhèng)的意思:指政府或统治者以道德为准则,依法治国,为民众谋利益的政治措施和行为。
风物(fēng wù)的意思:指风景、景色。
高田(gāo tián)的意思:指人的志向、抱负高远。
饥溺(jī nì)的意思:形容饥饿到极点或者渴望得到某种东西。
警跸(jǐng bì)的意思:警戒、警示。
理则(lǐ zé)的意思:理智是行为的准则,遵循道理做事。也指遵守法律法规、道义准则。
历历(lì lì)的意思:清晰明了,如实详细。
茅屋(máo wū)的意思:指简陋的房屋或住所。
萌芽(méng yá)的意思:指事物刚开始形成或发展的初期阶段。
默然(mò rán)的意思:
[释义]
(形)沉默无言的样子。
[构成]
附加式
年稼(nián jià)的意思:年庄稼,指一年的农作物。
岂伊(qǐ yī)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或结果的否定和不屑。
前岁(qián suì)的意思:指上一年,前一年
前驱(qián qū)的意思:前驱指的是前面引领或开创道路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前人的先驱或开创者。
前朝(qián cháo)的意思:指过去的朝代或时期。
去年(qù nián)的意思:指过去的一年,即上一年。
三两(sān liǎng)的意思:指数量不多,大约是三到五个。
三代(sān dài)的意思:指祖父、父亲和子孙三代人。
山川(shān chuān)的意思:山川指的是山和河流,代表着自然景观。
时节(shí jié)的意思:指特定的季节或时期,也可指特定的时机。
斯民(sī mín)的意思:指人民,民众。
体理(tǐ lǐ)的意思:体理指的是身体健康和道理明白。形容一个人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同时也指一个人懂得道理、有智慧。
田功(tián gōng)的意思:指通过耕种田地获得的功劳或成果。
谓何(wèi hé)的意思:表示疑问,询问原因或目的。
无颇(wú pō)的意思:没有偏向,没有偏心
乌犍(wū jiān)的意思:形容黑暗、昏暗。
溪流(xī liú)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流动不息。
相让(xiāng ràng)的意思:双方互相让步,达成共识或和解。
休息(xiū xī)的意思:停止工作或活动,放松身心,恢复体力。
暄和(xuān hé)的意思:形容气候温暖和煦;形容言谈举止和蔼可亲。
亦复(yì fù)的意思:也能够再次复原、恢复原状
衣食(yī shí)的意思:指衣服和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体(yī tǐ)的意思:指事物的各个方面或部分合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有司(yǒu sī)的意思:指有权势的人或机构,特指官方机构。
云是(yún shì)的意思:云是是指事物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直道(zhí dào)的意思:直接的道路或方法,指直接、径直、不拐弯抹角的行动方式。
足衣(zú yī)的意思:足够的衣物,形容衣物充足。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初春时节见到农民耕作的情景,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官员治理的期望。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农事活动的观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前朝密雪霏”描绘了前些日子下了一场大雪,接着“将谓暖尚赊”暗示了人们期待温暖的到来,但时间似乎还未来临。接下来,“时节不相让,即渐转暄和”表明季节更替,温暖逐渐到来。诗人通过“风物融以盎,山川润且嘉”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山川因雨水而滋润,万物复苏。
“眄彼芳原草,亦复舒萌芽”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芳草萌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随后,诗人通过“溪流曲抱村,茅屋三两家”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面,溪水环绕着村庄,几户人家点缀其中。
“前驱彻警跸,历历策骑过”描述了皇帝出行的场景,马蹄声声,彰显了皇家的威严。接着,诗人转向对农民的描写,“有叟牵乌犍,服犁翻春坡”,一位老农牵着牛,翻耕着春天的山坡,辛勤耕耘。诗人又提到“布种者其子,云是麦与禾”,儿子在播种小麦和稻谷,体现了家庭的劳作与传承。
“低田已堪耕,高田功倍加”说明低地已经可以开始耕种,高地的劳动更是加倍努力。诗人询问去年的收成,“谓比前岁多”,农民回答说比去年有所增加,但“稍可足衣食,尚难供差科”,虽然收成不错,但仍难以满足衣食所需,更不用说缴纳赋税。
最后,诗人感慨于百姓的辛劳,“我闻默然念,作君之谓何”,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并对官员提出了期望,“斯民三代民,直道行无颇。饥溺切已怀,一体理则那”。希望官员能够遵循正道,体恤百姓疾苦,与民同乐,共同休养生息。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和农民劳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也蕴含了对官员治理的期望,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