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给事挽词十首·其六》全文
- 翻译
- 在晋地没有战争,我担任贼曹一职,百姓参与民兵,放下武器
六年的时间里,我身着儒生冠,从未踏入金门,未曾穿上战袍
- 注释
- 晋地:指某个地方或区域。
戎:战争。
贼曹:古代官职名,负责治安或军事事务。
民兵:民间自卫组织成员。
赐笏:古代官员受赐的象牙手板,象征权力。
解弓刀:放下武器。
六年:时间跨度,可能指作者任职的时间。
讲武:演习武艺,训练士兵。
儒冠:儒生的帽子,表示身份为文人。
金门:皇宫或朝廷的代称,表示进入仕途。
战袍:作战时穿的军服。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叔父给事挽词十首》中的第六首,表达了对叔父在和平时期担任官职,却未能亲身经历战事的感慨。首句“晋地无戎卧贼曹”描绘了叔父在晋地(今山西一带)的安宁环境中,担任低级官职,看似闲适但实则有责任守护一方安宁;“民兵赐笏解弓刀”进一步说明叔父虽未佩带武器,但作为地方官员,他的职责和军事训练不可忽视,手持象牙板(笏)处理政务,象征着治理百姓。
“六年讲武儒冠在”中,“六年”暗示叔父任职时间之长,而“讲武”则暗指他虽为文人,但并未忘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保持着儒者兼备文武的素养。“儒冠”代表了他的文化身份,与“战袍”形成对比,凸显出他在和平时期的文官角色。
最后一句“不踏金门著战袍”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叔父未能身披战袍上阵杀敌的惋惜,同时也赞扬了他在和平年代为国家稳定付出的努力。整首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叔父的敬仰,也流露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