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雪 后 到 乾 明 寺 遂 宿 宋 /苏 轼 门 外 山 光 马 亦 惊 ,阶 前 屐 齿 我 先 行 。风 花 误 入 长 春 苑 ,云 月 长 临 不 夜 城 。未 许 牛 羊 伤 至 洁 ,且 看 鸦 鹊 弄 新 晴 。更 须 携 被 留 僧 榻 ,待 听 催 檐 泻 竹 声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夜(bù yè)的意思:不停歇,不休息。形容持续不断,不分昼夜地进行。
长春(cháng chūn)的意思:长久的春天,指事物长期兴盛、繁荣的状态。
风花(fēng huā)的意思:指风吹花落,形容景物美丽的样子。
屐齿(jī chǐ)的意思:形容走路时脚步轻盈,如屐齿般声音微小。
僧榻(sēng tà)的意思:指僧侣禅修的床榻,比喻人安闲自在、专心致志地从事某种事物。
山光(shān guāng)的意思:山光指的是山上的光线,比喻景色优美、光明照人。
先行(xiān xíng)的意思:在前面行走,比喻先做或先行动。
新晴(xīn qíng)的意思:指天气转好,乌云散去,阳光重新出现。
鸦鹊(yā què)的意思:指不发一语,保持沉默。
云月(yún yuè)的意思:指天空中的云和月亮,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色或情景。
不夜城(bù yè chéng)的意思: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夜晚繁忙而不休息的情况。
- 注释
- 屐齿:屐底的齿。
风花:指雪。
长春苑:谓皇帝宫苑。
此借喻乾明寺。
不夜城:城在今山东文登东北八十五里。
此处借喻乾明寺。
至洁:指白雪。
新晴:天刚放晴。
摧檐泻竹:谓白雪融化之象。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
- 翻译
- 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我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将木屐的齿痕一一印上石阶。
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使这不夜城光明总似白天。
不能容许牛羊来践踏至洁的银雪,却喜欢喳喳欢鸣弄晴的鸦雀。
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全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禅意生活的描绘与向往。
“门外山光马亦惊,陛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雪后的清晨,踏着未融的积雪前往寺庙的情景。山光映照在积雪之上,连马匹也为之惊讶,而诗人则是第一个踏足这些洁白无瑕的雪地。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这里,“风花”指的是飘落的雪花,它们像是误入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对寺院内外一片洁净和谐景象的赞美之情。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要保护这一份纯洁,不让任何污秽侵入。同时,他观察到乌鸦等鸟儿在新雪过后的晴空中嬉戏,这又增加了一份自然之美。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诗人表达了想要带着被褥留宿寺庙,与和尚同眠,以便等待清晨时分听那屋檐上雪块滑落的声音,以及竹叶间的水珠滴落之声。
这首诗通过对雪后乾明寺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