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十一.陈简讨献章.晚酌》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十一.陈简讨献章.晚酌》全文
明 / 王夫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日㬉风微柳匝溪,分明莎径未须迷。

莺声过涧还如近,蝶翅因花亦屡低。

心迹同原聊共赏,乾坤双歇恰单提。

芒鞋是处寻春好,不拣苍苔与沁泥。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拣(bù jiǎn)的意思:不挑选、不选择

苍苔(cāng tái)的意思:指古老的庙宇、墓地等地方长满了青苔。

分明(fēn míng)的意思:明显、清楚

还如(hái rú)的意思:如同,好像

芒鞋(máng xié)的意思:形容穷困潦倒,没有鞋子穿。

乾坤(qián kūn)的意思:指天地宇宙,泛指世界万物。

是处(shì chù)的意思:指人的品行或处事态度不端正,没有原则,不守诚信。

心迹(xīn jì)的意思:指一个人的内心感情、思想、意志等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痕迹或迹象。

寻春(xún chūn)的意思:寻找春天的到来或寻找春天般的美好事物。

莺声(yīng shēng)的意思:指美好的声音或动听的歌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春日景象。首句"日㬉风微柳匝溪",通过阳光洒落、微风轻拂和柳树环绕小溪,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分明莎径未须迷",暗示小径清晰可见,诗人无需担心迷失在青莎小径上,流露出闲适的心情。

接下来两句"莺声过涧还如近,蝶翅因花亦屡低",以莺鸟的叫声越过山涧,仿佛就在耳边,和蝴蝶因花香频繁低飞,生动刻画了春天的声音与色彩,富有动态感。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

"心迹同原聊共赏",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大自然的景致相融合,一同欣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乾坤双歇恰单提",则意味着天地间万物静止,只有诗人独自品味这宁静的一刻,显得格外悠然。

最后两句"芒鞋是处寻春好,不拣苍苔与沁泥",诗人穿着草鞋漫步,无论何处都可寻觅春意,哪怕是在青苔或湿润的泥土中,也充满乐趣,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探索和享受的热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一种淡泊而深沉的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王夫之

王夫之
朝代:明   字:而农   号:姜斋   籍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生辰: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猜你喜欢

大江东去·天元教显

天元教显,正金莲朵朵,开遍时节。
士庶官僚咸仰奉,缘觉声闻心说。
悟者清凉,背之执恼,多口明真诀。
诸人着眼,照开千古心月。
了知诸相皆空,不生妄想,当体能消灭。
境界真实无染著,种种抑绝分别。
万境一心,现前孤觉,寂寂圆明彻。
净无可触,太虚一体无别。

(0)

西江月·一点阳生坎殿

一点阳生坎殿。
两弦风阵冲天。
三关顶化液**。
四象真砂始变。
五彩霞生鼎灿。
六神和畅绵绵。
七星司用总安然。
八面玲珑体现。

(0)

减字木兰花·忘机索妙

忘机索妙。
万法皆空心上了。
无徼无边。
一片清光万里天。
明明净体。
不放星尘蝇点翳。
内外圆融。
正住空空法界中。

(0)

满庭芳·一片闲心

一片闲心,孤云蓬迹,飘然不挂诸缘。
九天池里,滚滚涌灵泉。
浇溉黄芽瑞草,吐清净、光罩金莲。
真消息,清风匝地,透骨自绵绵。
混融成实相,显昂昂独立,笑傲禅天。
任阴阳运变,劫力难煎。
亘古常存不坏,拉真一、法界安然。
无生灭,净明妙体,万里一婵娟。

(0)

江神子令

一江九曲虎龙奔。
意雄雄。
气融融。
匝转昆仑,霹雳震乾坤。
喷出金沙光的烁,明明相,混虚空。
法身缥缈性恢弘。
变无穷。
体无踪。
常应常静,法界显圆通。
境摄一心空色混,无分别,契真风。

(0)

浪淘沙·休执相皆空

休执相皆空。
徒滞顽空。
劳劳不见有中空。
空里混成神妙体,空乃不空。
此理是真空。
物物明空。
念无念念不争空。
照见缘空成深智,方了圆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陈霆 郑文康 郭翼 郭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