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寄 西 山 郑 谷 神 唐 /齐 己 西 望 郑 先 生 ,焚 修 在 杳 冥 。几 番 松 骨 朽 ,未 换 鬓 根 青 。石 阙 凉 调 瑟 ,秋 坛 夜 拜 星 。俗 人 应 抚 掌 ,闲 处 诵 黄 庭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鬓根(bìn gēn)的意思:指额头与鬓角的交界处,也用来形容人的年龄或容貌。
调瑟(tiáo sè)的意思:指调整琴弦,使音调合适,比喻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得体合宜。
焚修(fén xiū)的意思:焚烧修行,指修行者在修炼中经历痛苦和困难。
抚掌(fǔ zhǎng)的意思:用手掌轻轻地拍打,表示高兴或满意。
骨朽(gǔ xiǔ)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非常腐朽、破败。
石阙(shí què)的意思:指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的石雕门楼。
松骨(sōng gǔ)的意思:指解除某种束缚或压力,使身心得到舒展和放松的状态。
俗人(sú rén)的意思:指平凡庸俗的人,没有见识和修养的人。
闲处(xián chǔ)的意思:指空闲的地方或时间。
先生(xiān shēng)的意思:先生一词可以指代男性,也可以指代受过教育、有地位的人。在古代,先生一词常常用来尊称有学问、有才干的人。
杳冥(yǎo míng)的意思:形容遥远、昏暗、不可知的状态。
- 翻译
- 向西遥望郑先生,修行生活在幽深朦胧之地。
经历了多次松树老去朽烂,他的鬓发却仍未变白。
在石砌的宫门外凉风中弹奏瑟琴,秋夜的祭坛上礼拜星辰。
凡人或许会拍手称奇,在闲暇时他诵读着《黄庭经》。
- 注释
- 西望:向西远望。
郑先生:指一位姓郑的修行高人。
焚修:修炼,修行。
杳冥:幽深,深远,形容修行之地隐蔽。
几番:几次,多次。
松骨朽:松树的骨头(比喻)朽烂,指时间久远。
未换:没有改变。
鬓根青:鬓角的黑发,比喻青春未老。
石阙:石砌的门阙,这里可能指道观或寺庙的入口。
凉调瑟:在凉爽中调试瑟这种古乐器,形容清静的修行生活。
秋坛:秋季祭祀的坛台。
拜星:向星星礼拜,象征对自然的崇敬。
俗人:普通人,非修行者。
应抚掌:应该会拍手称赞,表示惊奇或赞赏。
闲处:在闲暇的时候或地方。
诵黄庭:诵读《黄庭经》, 一部道教经典。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所作,名为《寄西山郑谷神》。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郑谷先生的深切怀念与尊崇之情。
“西望郑先生,焚修在杳冥。” 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遥远而敬仰的氛围。诗人面向西方,心中所想的是那位已故的郑先生,而“焚修”则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方式,此处表达了诗人对郑先生的缅怀之情。
“几番松骨朽,未换鬓根青。” 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松树的骨架已经开始腐朽,但鬓发(即头发)却仍旧保持着青黑色,意味着虽然时光在不断流失,但诗人对郑先生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新。
“石阙凉调瑟,秋坛夜拜星。” “石阙”常用来形容古代祭坛,“凉调瑟”则描绘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在秋夜的祭坛上,对着繁星点点进行礼拜,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虔诚,也映射出他对郑先生崇敬之情。
“俗人应抚掌,闲处诵黄庭。” 这两句中,“俗人”指的是普通百姓,而“抚掌”则是一种表示欢喜、赞叹或是祈愿的动作。诗人呼吁世人在闲暇时刻应当诵读《黄庭经》,这不仅是对道教经典的推崇,也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郑先生,并与之精神相通。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修行者的敬仰,以及对逝者哀悼的复杂情怀,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