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四十六》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天堂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哲思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天堂山上人来稀”,点明了地点与环境的空灵与静谧,山高人稀,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天堂山僧去不归”则引入了宗教与超脱的主题,暗示着山中僧侣的离去,或许是为了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再为俗世所束缚。
“归时托钵予亦去”一句,诗人似乎在想象或亲身经历僧侣归山的情景,自己也仿佛被这种精神力量所吸引,决定追随而去。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自我心灵净化与追求的渴望。
最后一句“回听钟声隔翠微”将画面拉回现实,通过听到远处山间的钟声,诗人仿佛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心灵得到了宁静与慰藉。这里的“翠微”既指山色的青翠,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玉泉歌赠莫希颜锦衣
谁似玉泉子,锦衣抛掷金吾去,独向渔樵结俦侣。
长镵大笠卧烟霞,世上皇王杳何许。
有时走上西山巅,倚剑挂天默无语。
君不见城中甲第真可怜,梁肉饱饫绮纨鲜。
朝喜承恩暮沾赐,何人勒石登燕然。
匈奴昨日窥边郡,羽书夜入榆林镇。
好驰十万清幕庭,归来笑取封侯印。
贺蒋石庵寿
捧觞寿公,侑觞以词。公昔涖民,母民子慈。
子民之远,悠悠以思。民思慈仁,民命脉之基。
威之恤之,役之斯时之。畴曰不百年,作民牧规。
公仁公慈,民牧是稀。廉明镇定,大僚是稀。
入赞雍熙,垂迹践遗。相栋明堂,万世治维。
聿公是知,万年邦家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