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
一水麦虽成,亦时灾大田。
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
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
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
《阅永定河》【清·弘历】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乾。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一水麦虽成,亦时灾大田。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其初非不佳,无奈历多年。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无已改下流,至今凡三迁。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下口依汝移,目下庶且延。复古事更张,寻思有所难。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12067c67d4ada1d8969.html
不致(bù zhì)的意思:不至于,不会导致。表示某种情况或结果不会发生。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不佳(bù jiā)的意思:不好,不理想
不过(bù guò)的意思:表示事物的程度、条件、程度等不超过某个限度,不过分,只是,仅仅。
创筑(chuàng zhù)的意思:创筑意为建筑、修建。形容兴修工程或建筑物的开创和建设。
大田(dà tián)的意思:指广阔的农田或农作物丰收的景象。
大吏(dà lì)的意思:指高级官员或权力人物。
荡漾(dàng yàng)的意思:指水面或波浪起伏的样子,也比喻感情、思绪等在心中泛起和回荡。
定本(dìng běn)的意思:指确定的版本或规定的标准。
冬官(dōng guān)的意思:冬天的官员
多年(duō nián)的意思:多年的时间
非不(fēi bù)的意思:非不意味着不一定,表示并非完全否定或排除的意思。
复古(fù gǔ)的意思:指回归古代风格、追求古典美的一种文化倾向。
蒿目(hāo mù)的意思:指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
更张(gēng zhāng)的意思:更加激烈、激发更大的斗志
古事(gǔ shì)的意思:指古代的事情或历史事件。
过为(guò wéi)的意思:过分、过度地做某事
河底(hé dǐ)的意思:指事物被深深地隐藏起来,不容易被发现或被人所知。
门限(mén xiàn)的意思:指家门口的门槛,也用来比喻某个界限或限制。
民艰(mín jiān)的意思:指民众艰苦困难的生活状况。
目下(mù xià)的意思:指当前、眼前的情况或状况。
平衍(píng yǎn)的意思:广泛传播,普遍流传。
其间(qí jiān)的意思:指两个时间或事件之间的时期或过程。
前岁(qián suì)的意思:指上一年,前一年
任所(rèn suǒ)的意思:担任职务,担任官职。
塞外(sài wài)的意思:指边疆地区或边远地方。
散漫(sǎn màn)的意思:指思维或行为不集中,无条理,缺乏秩序。
三迁(sān qiān)的意思:指人居住的地方多次变动,也可用来形容心思不定,不安定的状态。
桑乾(sāng qián)的意思:指人们为了生计而忍受贫困、艰苦的生活。
圣人(shèng rén)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卓越的人
疏剔(shū tī)的意思:指言行举止疏忽、粗心大意。
所以(suǒ yǐ)的意思:因此,由此推断出的结果。
所难(suǒ nán)的意思:指情况或问题难以解决,困难重重。
无已(wú yǐ)的意思:没有止境,无法满足
无奈(wú nài)的意思:表示无法改变或无可奈何的心情或境地。
下流(xià liú)的意思:指言行卑鄙下流,品德低劣,毫无廉耻。
下口(xià kǒu)的意思:指说话或行为失去分寸,不顾场合和对他人的尊重,言辞粗鲁、无礼。
行水(xíng shuǐ)的意思:指人的行为像水一样,灵活自如,不受拘束。
寻思(xín sī)的意思:思考、考虑
忧煎(yōu jiān)的意思:忧煎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意思是忧愁烦恼到极点。
灾患(zāi huàn)的意思:指灾祸和困难。
至今(zhì jīn)的意思:指某一事物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示时间跨度长久。
筑堤(zhù dī)的意思:比喻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或解决问题。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卢沟桥(lú gōu qiáo)的意思:指人们在进行谈判、交流或解决争议时,采取强硬的立场,不愿妥协或让步。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阅永定河》。诗中描绘了永定河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变迁,以及治理永定河的艰难与挑战。
开篇“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点明了永定河的动态与浑浊,形象地展现了河水的流动状态。接着,“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描绘了永定河源头的广阔与被山脉环绕的景象。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河水挟带泥沙的快速流动,“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表现了河水的自然力量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过渡到卢沟桥后,诗人观察到河水逐渐变得平缓,“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并指出河水在平地上的散漫流动,“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这反映了河流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为变化。
“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乾”,说明了永定河的流向可能随时间而改变,历史上曾被称为桑乾河。诗人接着提到治理永定河的困难,“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表达了对古代水利官员的敬意,同时也暗示了治理工作的复杂性。
“一水麦虽成,亦时灾大田”,强调了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丰收的可能,也伴随着洪水灾害的风险。面对这一挑战,诗人提出通过筑堤来保护人民,“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
进一步阐述了治理措施的效果,“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即引导河水流入湖泊,最终汇入清澈的河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底升高,堤墙受损,“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导致需要不断迁移河道以应对变化。
最后,“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表达了对过去迁移地点再次面临问题的担忧。面对这一情况,官员请求乾隆皇帝视察,“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体现了治理者对解决难题的迫切需求。
诗人自谦无法像大禹那样彻底治理河流,“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同时表达了对再治理的谨慎态度,“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最终,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下口依汝移,目下庶且延”,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理策略,以期延长治理效果的时间。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永定河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还反映了治理河流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智慧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