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常随(cháng suí)的意思:经常跟随、常常相伴
顿悟(dùn wù)的意思:指突然间明白了事理,豁然开朗,获得了深刻的领悟。
寰宇(huán yǔ)的意思:指整个宇宙、世界。
见说(jiàn shuō)的意思:指被人传颂或议论,形容某人的名声或事迹广为人知。
金身(jīn shēn)的意思:指佛像或菩萨像身上所镀的金层,比喻人的声誉、名誉或形象非常好,无可挑剔。
来意(lái yì)的意思:指来访的目的或意图。
六尘(liù chén)的意思:指红尘世界中的六种尘埃,即金银财宝、名利声色、爱欲情感、生死离别、得失荣辱、师徒朋友。
迷津(mí jīn)的意思: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灭度(miè dù)的意思:彻底消灭,完全清除
拈花(niān huā)的意思:指轻轻地摘取花朵,比喻对美好事物只停留在外表,没有深入了解或把握。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去住(qù zhù)的意思:指人的行动或言语态度,迅速果断,毫不犹豫。
如来(rú lái)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具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特质。
圣人(shèng rén)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卓越的人
文心(wén xīn)的意思:
(1).为文之用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2).指文章或文思。《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后人有《鄴中歌》一篇,嘆 曹操 云:‘ 鄴 则 鄴城 水 漳水 ,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清 钮琇 《觚賸·序赋创格》:“又有赋而全不用韵,别创一格,如 南村先生 《病赋》,皆极文心之奇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草本》:“合一岁所开之花,可作天工一部全稿……迨牡丹、芍药一开,则文心笔致俱臻化境,收横肆而归纯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太平广记》……且分类纂辑,得五十五部,视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 晋 唐 小説所叙,何者为多,盖不特稗説之渊海,且为文心之统计矣。”
(3).指 南朝 梁 刘勰 的专著《文心雕龙》。 卷盦 《<蔽庐丛志>序》:“语《萧选》、《文心》之编,则违戾庸众;吟 杜曲 、 樊南 之句,则匿笑僮僕。” 章炳麟 《校文士》:“史家若 章 邵 二公,记事甚善,其持论亦在《文心》、《史通》间。”西方(xī fāng)的意思:指地理方向上的西面,也可以引申为指西方国家或文化。
心净(xīn jìng)的意思:指心灵纯净,没有杂念和烦忧。
玉质(yù zhì)的意思:形容物品质地优美、洁白如玉。
庄严(zhuāng yán)的意思:庄重、肃穆、庄严肃定。
- 鉴赏
此诗《玉佛》由清代诗人金朝觐所作,通过对玉佛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对圣人的崇敬与追求觉悟的主题。
首句“见说西方有圣人”,开篇即点明了佛教信仰的核心——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圣人,引出对圣人形象的想象与向往。接着,“权将玉质奉金身”一句,以玉与金的材质对比,象征着对圣人至高无上的尊崇与膜拜,玉的温润与金的华贵共同构成了对圣人形象的完美诠释。
“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玉佛所在之处的神圣与庄严,以及其对宇宙万物的影响,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玉佛的存在对于宇宙秩序的重要性。
“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则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最高觉悟境界的追求,以及最终实现解脱、消除迷惑的愿景,体现了佛教追求精神自由与智慧觉醒的核心理念。
最后,“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以“拈花微笑”的典故,巧妙地传达了佛教中顿悟的精髓,即通过直观的启示,直接领悟佛法真谛,净化心灵,去除杂念,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和谐。
整首诗以玉佛为载体,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净化,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达。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