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恐夺其食,为之戒太遽。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图(běn tú)的意思:
本来的意图,本心。《北齐书·王琳传》:“虽本图不遂, 鄴 人亦以此重之,待遇甚厚。”《隋书·李密传》:“今者, 密 欲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諛顺意,又非 密 之本图。” 金 王若虚 《别家》诗:“到子身安是本图,何须身外觅浮虚。” 清 谭嗣同 《仁学》四二:“然则 中国 谋自强,益不容缓矣。名之曰‘自强’,则其责在己而不在人,故慎毋为復仇雪耻之説,以自乱其本图也。”
城郭(chéng guō)的意思:指城市的城墙和城门。
承宣(chéng xuān)的意思:接受命令或任务,传达或宣布给其他人。
迩年(ěr nián)的意思:指近年来,最近几年。
抚字(fǔ zì)的意思:指修饰文章或书法时,认真揣摩每一个字句,反复推敲。
盖藏(gài cáng)的意思:隐藏或掩盖事物,使其不易被发现或察觉。
苟完(gǒu wán)的意思:指勉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
沟壑(gōu hè)的意思:形容差距悬殊或分歧极大。
皇都(huáng dōu)的意思:指帝王的都城,也用来形容极为盛大、豪华的场所。
回环(huí huán)的意思:指事物的发展或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急务(jí wù)的意思:急迫的事务,紧急的任务
见意(jiàn yì)的意思:表示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教养(jiào yǎng)的意思:教育和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矜能(jīn néng)的意思:自夸自大,过分自信
利弊(lì bì)的意思:指事物的利益和弊端,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年常(nián cháng)的意思:年年都是如此,常常发生的事情。
农桑(nóng sāng)的意思:指农田和农村,也泛指农民和农耕生活。
偏灾(piān zāi)的意思:指灾祸只是部分地发生,尚未波及到全体,也可指某种灾难只影响了一部分人。
黔黎(qián lí)的意思:指黑暗、昏暗的夜晚。
趋承(qū chéng)的意思:追随,顺从
三辅(sān fǔ)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三个辅助行政区域,即都城周围的三个辅助区域。也指古代官府的三个辅助机构,即都城周围的三个辅助机构。
桑业(sāng yè)的意思:桑业指的是养蚕、种桑树等与蚕丝相关的产业。在古代,桑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产业之一。
深虑(shēn lǜ)的意思:深思熟虑,经过周密考虑和思考。
施措(shī cuò)的意思:
采取措施。 明 王廷相 《策问》:“夫今学校之士,皆修经术而明道德者,其平居何以致力?临政何以施措?必有一定之学以窃附於古人,不徒曰举业文词而已也。”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叙》:“亹亹乎经曲,淼淼乎精微,则遵袭循守与创制同,諏询谋议与施措同。”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凡所施措,莫不戾乎吾民好恶之常,而迫之以党于其恶。”
首善(shǒu shàn)的意思:指在某一领域或方面中最优秀、最出色的人或事物。
所宜(suǒ yí)的意思:适合,合适
所见(suǒ jiàn)的意思:所看到的事物或情况。
巡行(xún xíng)的意思:指巡视、巡查、巡逻。
燕赵(yān zhào)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燕国和赵国,也用来形容国家的边疆。
倚伏(yǐ fú)的意思:依靠、倚赖、依仗。
应赴(yìng fù)的意思:应该前往,应该参加
赈恤(zhèn xù)的意思:赈济和宽恕。
燕赵风(yān zhào fēng)的意思:指燕赵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格。
-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谕直扈驾诸臣》。诗中描绘了对地方治理的重视与关怀,强调了农业、教育、民生、灾害救济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与措施。
首先,诗中提到“三辅拱皇都,首善倡诸路”,表达了对首都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的认可,以及对其他地区的示范作用。接着,“农桑业各勤,燕赵风犹素”赞颂了各地人民辛勤耕作,保持了良好的传统风气。
“回环十郡间,巡行亦已屡”描述了皇帝亲自巡视各地的情况,体现了对地方事务的直接关注和指导。“城郭渐苟完,黔黎实既庶”则反映了在皇帝的治理下,城市逐渐完善,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教养诚本图,盖藏更急务”强调了教育与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社会福利。“复恐夺其食,为之戒太遽”表达了对可能影响民众生计的政策谨慎考虑的态度。
“利弊率倚伏,所宜善施措”指出政策实施时需要权衡利弊,采取妥善措施。“迩年常偏灾,沟壑宁无仆”反映了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强调了灾害救济的必要性。“赈恤恩纵逮,承宣责应赴”表明了政府在面对灾害时积极采取行动,提供援助。
最后,“所见怀足慰,未见意深虑”表达了对当前情况的满意,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趋承莫矜能,抚字先怀恕”则告诫官员们在执行政策时要谦虚谨慎,对待百姓要宽容仁慈。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国家治理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明君的形象。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