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不肯(bù kěn)的意思:不愿意,不肯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或建议。
充饥(chōng jī)的意思:解决饥饿问题,填饱肚子。
端正(duān zhèng)的意思: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正派而庄重。
孩子(hái zi)的意思:形容一个人非常开心,喜不自胜。
孩儿(hái ér)的意思:形容某人对某一特定领域或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掌握。
尽皆(jìn jiē)的意思:全部、全都
究竟(jiū jìng)的意思:表示追求真相或事情的真实本质。
口里(kǒu lǐ)的意思:指言辞、言语、话语。
权宜(quán yí)的意思:权宜指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即临时应对的办法或权宜之策。
如来(rú lái)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具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特质。
生疑(shēng yí)的意思:怀疑,对某事产生疑问或不确定的态度。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所知(suǒ zhī)的意思:所了解的知识或情况。
闻道(wén dào)的意思:指通过听闻他人的道德品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无相(wú xiāng)的意思:没有相貌或形象,形容人或事物没有任何特征或特点。
有事(yǒu shì)的意思:有事表示有困难、有难处,需要帮助或解决问题。
有人(yǒu rén)的意思:表示某个地方有人存在,或某个事件有人参与、有人知道。
阿孩儿(ā hái ér)的意思:指一个人对年幼的孩子非常疼爱、宠溺的样子。
- 注释
- 有人:指代某类人。
有所知:懂得一些道理。
有事:指世间的各种事务。
是非:对错、好坏。
闻道:听说真理。
无相理:没有固定的形式或形象。
心执:内心坚信。
不生疑:不会产生疑惑。
五岁:年龄。
祇作:只是。
阿孩儿:小孩。
将拳:紧握拳头。
百年:一生。
不肯离:不愿放弃。
假花:比喻虚假的事物。
端正:外表好看。
究竟:到底。
不充饥:不能满足需求。
都缘:全是因为。
痴孩子:愚蠢的孩子。
不识:不明白。
权宜:暂时的权宜之计。
如来:佛教中的佛。
无相理:真理无固定形态。
有作:任何形式的表现。
尽皆非:都不是真实的。
- 翻译
- 有人懂得世间道理,世间也有对错之事。
听说真理没有固定的形式,心中坚持就不会产生疑惑。
年纪到了五岁也不再长大,只像个无知的孩子。
他们紧握拳头,把真理当作宝贝,一生都不愿放开。
虽然假花外表端庄,但终究无法满足人的饥饿。
这一切都因为那些愚蠢的孩子,不明白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如来的真理没有形式,任何形式的表现都不是真实的。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名为《诗偈(其七十四)》。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融合了禅宗思想与日常生活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达观的哲理。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开篇即点出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争论和判断,但紧接着,“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表明诗人对于这些纷争采取了一种超然的态度,通过佛法的修行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不再为世间的是非所困扰。
“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这两句则是对孩童纯真无知的一种描绘,孩子的行为无暇他想,只是一味地依附于母亲,这种天真的情感在诗人看来,是一种难得的珍贵。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这一句则是通过对比真假花朵来表达,即便是精美的假花,也无法替代真正生命的滋味,这里的“不充饥”隐喻了对精神真谛的追求。
最后,“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诗人通过自嘲,指出自己过去对于世间种种争执和判断的执着是一种不解佛理的愚蠢,如今明白了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与生活情感的细腻表达,既有对尘世纷争的超脱,也有对生命真谛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蚕麦辞
山人日无事,行行自娱嬉。
竹西数家村,喜闻翁媪辞。
蚕以禦我寒,麦以充我饥。
二者尝致祷,群神将我贻。
茧必大如瓮,茧茧皆成丝。
麦必生两岐,粒粒皆可炊。
傥得遂所愿,报谢无敢迟。
此意颇淳古,当见于周诗。
拟古·其二
事往不可追,愁来不可扫。
悠悠百年间,一身孰能保。
昔为席上珍,今作路傍草。
倚伏理则然,宁复有当道。
古者贤圣人,身否亦枯槁。
嘉名如日月,万世犹杲杲。
浮云非我心,归根以为宝。
茫昧曷能明,吾将问苍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