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
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
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
赏来空自多,理胜孰能喻。
安期(ān qī)的意思:安排时间;规定时间
八荒(bā huāng)的意思:指遍及八方的荒凉之地,形容非常偏远、边远的地方。
百川(bǎi chuān)的意思:指众多的河流汇聚成大河,比喻众多的事物汇集在一起。
背群(bèi qún)的意思:指背离集体、违背众人的行为。
出关(chū guān)的意思:离开关卡,出境或出城。
春溟(chūn míng)的意思:春天的雨水。
的的(de dí)的意思:形容事物非常明显或者非常确切。
端接(duān jiē)的意思:指把握机会、及时接受或处理事物。
恩遇(ēn yù)的意思:指受到他人的恩惠和待遇。
方丈(fāng zhàng)的意思:方丈是佛教寺院中的主持或住持的称号,也指寺庙的主要建筑物。
何在(hé zài)的意思:何处,在哪里。
何待(hé dài)的意思:表示不必再等待或迟疑,应立即行动。
晦明(huì míng)的意思:指黑暗与明亮相互交替,形容事物的变化不定。
鸡鸣(jī míng)的意思:鸡鸣是指天亮的时候,鸡鸣声响起,也比喻事情的真相或实情被揭示出来。
惊涛(jīng tāo)的意思:比喻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浪潮或势不可挡的力量。
空自(kōng zì)的意思:空自指的是没有依靠他人或外力,自觉自愿地空下来,不进行任何活动。
空曲(kōng qǔ)的意思:指空洞无物、毫无内容或意义的曲调或言论。
临海(lín hǎi)的意思:指靠近海边。
灵煦(líng xù)的意思:指阳光明媚,气候宜人。
冥搜(míng sōu)的意思:冥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形容没有线索或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搜寻。
暖气(nuǎn qì)的意思:暖气是指提供温暖和舒适的环境或条件。
群山(qún shān)的意思:形容山峰连绵,群峰聚集的景象。
日出(rì chū)的意思: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代表新的一天开始。
弱龄(ruò líng)的意思:指年纪尚幼,体弱而无力。
神仙(shén xiān)的意思:指修炼有成的仙人,也泛指非凡的人物或事物。
四明(sì míng)的意思:形容人聪明敏捷,见识广博。
天回(tiān huí)的意思:指天地交替,昼夜循环的自然现象。
文史(wén shǐ)的意思:指文化和历史领域的知识和学问。
物象(wù xiàng)的意思: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徙倚(xǐ yǐ)的意思:倚靠、依赖。
仙署(xiān shǔ)的意思:指高深莫测的官署或机构。
周游(zhōu yóu)的意思:周游指的是四处旅行,到处游历。
自多(zì duō)的意思:自我夸耀,自以为了不起。
神仙署(shén xiān shǔ)的意思:指官僚机构的办公地点或官署的职员,也指官僚主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春天到海边的一个神祇前进行祭祀活动的情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他对自然美景的赏析。
"肃事祠春溟,宵斋洗蒙虑"表明了诗人在清晨准备祭祀之事,心中充满敬畏之情。接着"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则是描写早晨的景象,鸡鸣声中带来新的一天,而鹭鸟因为水面上的涟漪而惊起。
"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广阔,以及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联系。紧接着"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雾雾"则是对祭祀现场的描写,诗人的视线中只有远处的山峦和弥漫的薄雾。
"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一句中,"暖气"可能指春天的温暖,而"物象"则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春日暖意和光影变化的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描述的是祭祀活动本身以及自然界的声音和动静之美。
随后诗人提及了自己的处境与内心世界:"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这里"安期"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刻或状态,而"方丈"则是对自己身份的隐喻。诗人通过这几句表达了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自己与世俗隔绝、追寻仙境的渴望。
最后,诗人写道:"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抚中良自慨,弱龄忝恩遇"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感激之情。而"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则可能是在提及诗人对于学习与探求知识的热衷,以及他对于神秘领域的尊崇。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更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