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操戈(cāo gē)的意思:指拿起戈矛,表示举起武器,准备战斗。比喻准备进行激烈的斗争或战斗。
传注(zhuàn zhù)的意思:传递消息,传达信息。
多言(duō yán)的意思:多说话或多发表意见
后儒(hòu rú)的意思:指继承儒家学说,但理解不深、学识不高、见识不广的人。
开塞(kāi sāi)的意思:解除阻塞,打通堵塞的道路或通道。
秦火(qín huǒ)的意思:秦火是指烽火,起源于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军事用语,意为军事警报或战争的征兆。
圣道(shèng dào)的意思:指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俗士(sú shì)的意思:指平凡、庸俗的人。
所得(suǒ de)的意思:指个人或团体在某种活动中所得到的利益或收益。
完书(wán shū)的意思:指写得完美、完整无缺的文章或书籍。
无所(wú suǒ)的意思:没有任何地方
乌焉(wū yān)的意思:形容黑暗、昏暗、不明亮。
罅漏(xià lòu)的意思:指漏洞或缝隙,比喻事情的破绽或不完善之处。
相国(xiàng guó)的意思:相国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指的是辅佐君主的高级官员。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有能力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一秦(yī qín)的意思:指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一举而成。
- 鉴赏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回应,名为《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八)》。赵秉文在这首诗中探讨了儒家学问的传承与解读,以及后世学者在补充古代文献时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
首句“汉儒传注学,未为无所得”,指出汉代的儒学注释虽然繁复,但并非毫无收获,暗含对传统学术研究的肯定。接着,“秦火少完书,岂免乌焉惑”则借秦始皇焚书之事,表达了对古代文献遗失的遗憾,同时暗示了后人因缺乏完整资料而可能产生的困惑与误解。
“后儒补罅漏,圣道稍开塞”表明了后世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填补知识的空白,使得圣贤之道得以逐渐清晰。然而,“俗士喜操戈,又一秦相国”则以比喻的手法,批评了那些不加思考地批评他人,甚至试图颠覆已有知识体系的行为,将其比作秦朝的丞相李斯,后者在历史上以破坏文化著称。
最后,“且共欢一觞,多言不如默”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珍惜当下的心态,建议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沉默,避免无谓的争执与纷扰。整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反映了对学术传承、知识积累与个人修为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