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员虽仇楚,王琳还入陈。
不知高岭上,锡冢为何人。
这首诗名为《闻有》,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徐孚远所作。全诗以“闻有”为题,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与反问,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首句“闻有穹炉使,方当来问津”,开篇即以“穹炉使”这一形象,引出一个即将来访的人物,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变故或转折。这里的“问津”借用自《论语·里仁》中的典故,意指寻求道路或指引,隐含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期待。
接着,“衣冠他日异,名号一时新”,通过时间的转换,表达了世事无常、人事更迭的主题。衣冠的改变象征着社会地位、身份的变迁,而名号的更新则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起伏。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流逝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伍员虽仇楚,王琳还入陈”两句,借用了历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伍子胥和王琳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伍子胥因与楚国结仇而流亡,最终成为吴国的重臣;王琳则是南朝梁代的将领,曾多次参与战争。这两句通过对比伍子胥的复仇成功与王琳的命运多舛,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复杂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关系的探讨。
最后,“不知高岭上,锡冢为何人”,以一个未解之谜结尾,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深远的思考。高岭上的锡冢,既可理解为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也可视为对未知人物命运的感慨。这句诗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命运的不可预知性以及历史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闻有》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对比与反问,以及对时间流转、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关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对历史的深邃洞察。
上船且偃卧,月出揽衣起。
周览郊原旷,肆毒暑未已。
河汉水色净,身寄图画里。
幽情苦跋涉,未克安所止。
忆荡西湖舟,白莲弄清泚。
歌声透夜响,钜丽瀛蓬比。
景绝四无人,风摇六桥水。
今如梦中觉,乍离官河觜。
板桥馀店灯,酒旗三尺纸。
狂来发兴深,野航暂时舣。
崖凉胜埋篷,独信桥阑倚。
倏然想归程,便迟二十里。
醉眼忘离津,风顺差可喜。
入邑日已高,不掩罍之耻。
因感孤生浮,若此能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