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须(bù xū)的意思:不必,不需要
处处(chǔ chù)的意思:处处意指“到处、各处”,表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或普遍存在。
地狱(dì yù)的意思:地狱是指佛教和道教中的一种概念,意指罪恶的人在死后所要受到的惩罚和痛苦。引申为极度痛苦的境地或环境。
极乐(jí lè)的意思:指极度快乐、幸福的境地。
六识(liù shí)的意思:指人的知觉和认知能力,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桥彴(qiáo zhuó)的意思:桥彴是指在两地之间搭建起桥梁,使两地能够相互连接和交流。引申为协调、沟通、促进交流的意思。
生作(shēng zuò)的意思:指人生活或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特指做事生疏、不熟练或不得法。
天堂(tiān táng)的意思:指极乐世界,也用来比喻极度幸福的境地。
僮仆(tóng pú)的意思:指仆人、奴仆。
五道(wǔ dào)的意思:指五条道路,比喻不同的途径或方法。
无心(wú xīn)的意思:没有心思或意愿去做某事
无所(wú suǒ)的意思:没有任何地方
心心(xīn xīn)的意思:形容内心深处的感觉或情感。
学佛(xué fó)的意思: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优昙(yōu tán)的意思:指人品高尚,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美德。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无所住(wú suǒ zhù)的意思:指没有固定的居所或停留之处。
- 翻译
- 学习佛法就像在梦中修行,无需深究地狱的存在。
天堂总是超越,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成为我们的奴仆。
心中无执着,任何地方都不染尘埃。
脱离五道轮回的人间之路,无欲无求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虚空中看见稀有之花优昙婆罗,众生相互扶持如同过河的桥梁。
- 注释
- 地狱:佛教中的阴曹地府。
天堂: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六识:佛教中指人的六种感知器官及其相应的心识。
五道:佛教中的五种生存状态: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
极乐:佛教中指内心清净、无忧无虑的状态。
- 鉴赏
这首诗歌咏佛法,表达了对佛教修行与解脱的理解和追求。"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意味着通过学习佛法,可以超越世间的迷妄,就不必担忧轮回之苦。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悟到佛法的深奥,对于世间的痛苦和束缚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则是说即便身处美好境界,也不过是一种轮回之中的幻相,而我们的感官(六根)和心识(六入),就如同奴仆一样受制于这些外在的诱惑。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表达了修行者的心态,没有执着,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为外界的物欲所染。这是佛教中"无住"和"无缚"的体现,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由。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提到了佛教中的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道),而诗人认为,当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无为状态时,就能超脱这五道之苦,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两句"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则是说在虚空中可以领悟到佛法的真理,而众生如同搭桥一般,通过修行连接现实与解脱。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救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的赞美。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哲学和修行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心自由与解脱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