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布衾(bù qīn)的意思:指用布做的被褥或被子。
不得(bù dé)的意思:不能,禁止,不允许
长夜(cháng yè)的意思:指夜晚时间长,寓意困难、艰苦、煎熬的时刻。
长林(cháng lín)的意思:茂密的森林或丛林
床头(chuáng tóu)的意思:指事物的起点或开端。
盗贼(dào zéi)的意思:指盗贼行为也有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即使是做坏事,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和原则。
断绝(duàn jué)的意思:指与人或事物的联系中断,不再有交往或联系。
对面(duì miàn)的意思:指与自己相对或相对立的位置或方向。
多年(duō nián)的意思:多年的时间
恶卧(è wò)的意思:指睡觉时心情不好,难以入眠。
俄顷(é qǐng)的意思:极短的时间;瞬间
飞渡(fēi dù)的意思:形容人或物迅速跨越、穿越障碍或困境。
高风(gāo fēng)的意思:指高尚的风气和崇高的品质。
公然(gōng rán)的意思:公然指的是公开、明目张胆地做某事,不加掩饰或隐瞒。
挂罥(guà juàn)的意思:指人陷入困境或险境,无法摆脱。
归来(guī lái)的意思:返回原处或归还原处。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昏黑(hūn hēi)的意思:形容天色昏暗,没有光亮。
江郊(jiāng jiāo)的意思:指靠近江河的地方。
娇儿(jiāo ér)的意思:形容某人娇柔可爱,容易受到宠爱。
林梢(lín shāo)的意思:指树木的顶端或高处。
墨色(mò sè)的意思:指黑色或深黑色。
漠漠(mò mò)的意思:形容景色模糊、朦胧不清。
南村(nán cūn)的意思:南村指的是乡下或偏远的地方。
怒号(nù háo)的意思:怒吼、愤怒地大声喊叫。
飘转(piāo zhuǎn)的意思:形容物体或思想在空中或转移中不断变动、摇摆。
秋天(qiū tiān)的意思:形容秋天的天气清爽宜人。
秋高(qiū gāo)的意思:指秋天的天空高远,气候宜人。
如麻(rú má)的意思:形容数量多,像麻一样密集纷杂。
三重(sān chóng)的意思:指事物重复出现三次或层次分明,表示程度深厚、重要性高或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丧乱(sāng luàn)的意思:形容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睡眠(shuì mián)的意思:形容睡得非常沉,酣然入梦。
叹息(tàn xī)的意思:
[释义]
(动)〈书〉叹气。
[构成]
动宾式:叹|息
[例句]
说到伤心处;她叹息不止。(作谓语)
[同义]
叹气
塘坳(táng ào)的意思:形容水塘或坑洼地势低洼。
屋漏(wū lòu)的意思:屋顶漏水。比喻家中有隐患或内部问题被暴露出来。
无力(wú lì)的意思:没有力量,力量不足
无干(wú gān)的意思:指与某事情无关,没有关系。
倚杖(yǐ zhàng)的意思:用手扶着拐杖作为支撑,形容老年人行走时的姿态。
雨脚(yǔ jiǎo)的意思:形容雨势大,下得密集而有力。
沾湿(zhān shī)的意思:沾湿指某物被液体等弄湿。也可用来形容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
自经(zì jīng)的意思:自己修养,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唇焦口燥(chún jiāo kǒu zào)的意思:形容非常渴望或者非常焦急的状态。
1、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6、入竹去:进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0、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1、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16、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17、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此处泛指贫寒的士人们,包括广大穷苦人民在内。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18、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9、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20、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不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五句,是前一段的发展,也是对前一段的补充。前段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段。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段六句,将苦难加以升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秋天的狂风暴雨导致茅屋损坏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贫困老人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理想中的美好愿望。
首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以强烈的情感开篇,形象地展示了狂风的力量及其带来的破坏。接着,"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在社会上的孤立无援和被嘲笑的处境。
中间部分通过对茅草飞扬、飘转的情形描写,更凸显了自然力量与个人命运的无常。"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则展现了诗人在风雨中的困顿和求生欲望。
后半部分"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物质上的匮乏。"床床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困境。
在最后一段,诗人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对理想家园的一种渴望,也是对现实中的苦难的一种逃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个人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思考。
关山月,月如弦,离人对此愁不眠。
关山月,月色清,此时相望倍含情。
月黯黯兮心亦苦,月溶溶兮泪如雨。
明月不关人,幽怀自难抚。
君不见故园月影高,衔杯宴赏醉清宵。
新歌妙舞兴偏豪,每虞风雨来相挠。
云何对月情转切,终夜徘徊心似结。
蟾光远近应相同,不忍边城看圆缺。
绕郭家山望渺漫,烦君为我写林峦。
苦思偕隐无多志,青鬓归来二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