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颐山来岁好,绿袍黄里照溪明。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惠 补 之 昆 仲 秋 试 宋 /袁 说 友 斑 斑 兰 玉 不 胜 清 ,长 羡 于 门 久 日 荣 。共 庆 两 苏 离 蜀 道 ,从 今 二 宋 到 神 京 。三 年 刻 楮 真 余 事 ,一 日 乘 槎 定 策 名 。想 得 颐 山 来 岁 好 ,绿 袍 黄 里 照 溪 明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斑兰(bān lán)的意思: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无可挑剔。
斑斑(bān bān)的意思:形容颜色斑驳、多样。
不胜(bù shèng)的意思:形容无法胜过或不胜任某种情况或事物。
策名(cè míng)的意思:指通过巧妙的手段或策略来命名或命题。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善于起名或设计。
乘槎(chéng chá)的意思:乘槎是指乘坐木筏或木船过河,比喻借助他人或外力以达到目的。
从今(cóng jīn)的意思:从今以后;从现在开始。
定策(dìng cè)的意思:确定策略或决策。
二宋(èr sòng)的意思:指两个宋朝时期。
刻楮(kè chǔ)的意思:形容刻苦勤奋,不辞辛苦。
来岁(lái suì)的意思:明年;来年
兰玉(lán yù)的意思:形容人的品德高尚美好。
两苏(liǎng sū)的意思:两个苏姓的人。
神京(shén jīng)的意思:指京城,特指北京。
蜀道(shǔ dào)的意思:蜀道指的是通往四川的道路,也用来形容险峻难行的山路。
一日(yī rì)的意思:形容进步非常迅速,发展迅猛。
- 翻译
- 斑斑兰玉般的美玉承受不住清冷,长久地羡慕于门第的长久荣华。
共同庆祝苏氏兄弟离开蜀道,从此两宋政权迁往京都神京。
三年雕琢文字实为闲事,一旦乘船出海定下功名之志。
期待来年颐山的美好时光,身穿绿色官袍映照溪水格外明亮。
- 注释
- 斑斑:形容美玉上的斑点。
兰玉: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清:清冷,这里指地位或环境的冷清。
于门:指显赫的家庭或门第。
久日荣:长久的荣华富贵。
两苏:指苏轼和苏辙兄弟。
蜀道:古代四川的道路,这里代指蜀地。
神京:对京都的尊称,这里指北宋首都东京。
刻楮:雕刻在木版上,指从事文学创作。
真馀事:实际上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乘槎:古代神话中乘木筏渡天河,此处指航海远行。
定策名:决定功名,取得显赫地位。
颐山:地名,可能指颐山亭或其他与苏轼有关的地方。
来岁:来年。
绿袍黄里:绿色的官服内衬黄色,古代官员的服饰。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说友为惠补之兄弟参加秋试所作的送别诗。诗中以“斑斑兰玉”比喻惠氏兄弟的才华出众,暗示他们有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诗人羡慕他们即将离开蜀地,踏上前往京城的路,期待他们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同两苏(苏轼、苏辙)般功成名就。
“三年刻楮真馀事”表达了对惠氏兄弟长期苦读、精心准备的肯定,认为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一日乘槎定策名”则寓意他们通过这次秋试,将如乘槎直上天宫,确定自己的名声。最后,诗人祝愿他们在来年颐山(可能指考试之地或寓言般的美好之地)取得优异成绩,穿着绿色官袍(新科进士服)在清澈溪水边照见自己的辉煌。
整首诗情感真挚,寄寓了对惠氏兄弟的鼓励与期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敬重和对人才出仕的美好愿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读书吟
读书本卫道,何以道欺人。
古害称杨墨,而今害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