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毡入蜀功安在,蹑足封齐衅已成。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称兵(chēng bīng)的意思:自称有军队或武力,以吓唬对方。
持节(chí jié)的意思:指官员或军队中的领导者在充当使命的同时,能够坚守原则,不为个人私利而动摇。
伏波(fú bō)的意思:指屈服于强者,低头认输。
何烦(hé fán)的意思:何烦是一个四字成语,意为“为什么要麻烦自己”。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愿意做麻烦或费力的事情。
据鞍(jù ān)的意思:指依靠马鞍,比喻依靠权势或地位,占据主导地位。
矍铄(jué shuò)的意思:形容老人精神矍铄,意志坚定,精神焕发。
老臣(lǎo chén)的意思:指老年人或资历深厚的官员,也可指长期为国家效力的忠诚臣子。
六诏(liù zhào)的意思:指古代帝王发布的六道诏书,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泛指有权力者颁布的命令或规定。
明农(míng nóng)的意思:指明智的农民,形容农民聪明能干。
内相(nèi xiāng)的意思:指在内部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也可以指代内部的核心人物。
南人(nán rén)的意思:指南方人,即南方的人。
蹑足(niè zú)的意思:小心翼翼地走路,不敢发出声音。
农志(nóng zhì)的意思:指农民勤劳、朴实、勇敢的精神志向。
三藩(sān fān)的意思:指三个地方或单位互相勾结、串通一气。
整旆(zhěng pèi)的意思:指整理、修整旗帜,比喻整顿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陆世楷所作的《后感事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
首句“老臣自切明农志”,描绘了一位老臣坚守耕读之志的情景,暗含着对古代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接着,“内相何烦持节迎”一句,可能是在讽刺或感叹朝廷对于内部事务处理的繁琐与不必要,暗示了官僚体系的冗杂和效率低下。
“方报三藩同整旆,岂期六诏遂称兵。”这两句描述了当时边疆动荡的局势,三藩与六诏的叛乱,预示着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诗人通过“岂期”一词,表达了对这种意外事件发生的无奈和惊讶。
“裹毡入蜀功安在,蹑足封齐衅已成。”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悲剧性。裹毡入蜀,可能是指古代将领率军进入蜀地的壮举,但“功安在”则表达了对这些英勇行为最终未能带来预期和平与安定的感慨。而“蹑足封齐衅已成”则可能暗指某次军事行动或外交策略的失败,导致了新的纷争和冲突。
最后,“却羡据鞍犹矍铄,南人应仗伏波平。”诗人以羡慕的口吻提到那些仍然活跃在战场上的勇士,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平定南方的战乱,恢复和平。这里的“伏波”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马援,以其平定南方的功绩而闻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期待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个人际遇以及和平稳定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