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
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
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
安所(ān suǒ)的意思:指心安处,安身立命之所。
谤谗(bàng chán)的意思:指诽谤诬陷别人,散布谣言和恶意中伤他人。
饱腹(bǎo fù)的意思:指吃饱了,胃里满满的状态。
不衰(bù shuāi)的意思:指某种事物永远不会衰退或消失。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得道(dé dào)的意思:指得到真理、道理,也可指达到某种境界或得到某种成就。
粪壤(fèn rǎng)的意思:粪壤指的是肮脏、恶劣的环境或条件。比喻境况恶劣,不宜居住或发展。
膏面(gào miàn)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光洁细腻,面色红润。
股栗(gǔ lì)的意思:形容极度恐惧或害怕。
何如(hé rú)的意思:如何,怎样
菌芝(jūn zhī)的意思:形容人才出众,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和能力。
莲花(lián huā)的意思:比喻人的品质高尚,如莲花一般纯洁无瑕。
冷暖(lěng nuǎn)的意思:指人自己清楚自己的得失、冷热、优劣等情况。
鲁连(lǔ liá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相互依附、紧密联系。
孟轲(mèng kē)的意思:孟轲是指孟子和轲辕,表示两个人物或事物的结合,形容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人言(rén yán)的意思:指别人的言论、议论。
容姿(róng zī)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光彩照人,精神焕发。
所之(suǒ zhī)的意思:指所述或所说的地方或事物。
谈笑(tán xiào)的意思:轻松愉快地交谈、笑谈。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为人(wéi rén)的意思:指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品行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方式。
小儿(xiǎo ér)的意思:指儿童、小孩子。
壹气(yī qì)的意思:一口气,一次性完成某事
淤泥(yū ní)的意思:比喻人心思险恶,阴险狡诈。
郁郁(yù yù)的意思:形容草木茂盛或心情忧郁
怨谤(yuàn bàng)的意思:怨恨责备和诋毁。
知识(zhī shí)的意思:指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广博,涵盖面广,深度深。
自知(zì zhī)的意思: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和状况。
自随(zì suí)的意思:自由行动,随心所欲
鲁连子(lǔ lián zǐ)的意思:指无知无识的人,也用来形容思维简单、头脑简单的人。
善知识(shàn zhī shí)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名为《答王定国书》。诗中以昌为比喻,讨论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重要性,以及诗歌在表达情感和修养上的作用。
首句“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通过身体充实而又会感到饥饿的形象,暗示了即使外表光鲜,内心也可能空虚。接着,“饱尽还当饥”则是说,即便是满足,也终将回到需求的状态,体现出人生的无常和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差异。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则用了“膏面”来比喻优美的诗歌,如同化妆一样,可以掩饰人的真实情感,给人以美好的外表。这里苏轼在赞扬诗歌的力量,但也隐含着对虚伪修养的批评。
“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这句强调了内心修养和气质的重要性,它不同于那些容易消逝的表象,而是长久且坚持不懈。
接下来的几句,“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不如昌其志,志壹气自随。”则进一步阐述了即使外在的修养似乎不减,实际上内心的志向和意志才是最为关键。个人内心的坚持与追求比外表更加重要。
中间部分“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则提到了对道德知识的培育,这里的“孟轲”可能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孟子,这里强调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不会被欺骗。
紧接着,“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则是借用古代勇士魏勃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于勇敢和力量的赞美,但这里苏轼却指出这种赞美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非真正理解其内涵。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这句则通过历史上智者鲁连子的故事来说明,即便是弱小之身,也能以智慧和策略制胜强敌,这里的“谈笑”形象化了智者的从容不迫。
下一部分,“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则告诫人们要警惕那些流言蜚语,它们可能会误导人心,苏轼强调了对于正道的追求和坚守。
随后,“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这两句通过自然界植物在不良环境中也能生长的现象来比喻,即便是在恶劣的外部条件下,美好的品德和智慧仍旧能够得到培育。
末尾,“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则表达了苏轼对于这种通过修养而得以成长的过程表示感激,并认为不需要过多言语,因为智者自然能够理解其中深意。
这首诗在艺术上巧妙地将比喻、象征和历史故事交织,展现了苏轼对个人修养与诗歌表达情感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同时,它也体现了苏轼对于内心真实与外部形象之间差异的思考,以及他对于道德智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的强调。
等春不到怨春迟,又是红稀绿满枝。
雨后晚花犹好在,槛前残醉欲醒时。
百年人事皆如许,千载诗声亦浪垂。
金印不争争钓石,更饶争得鬓边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