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喻 坦 之 下 第 还 江 东 唐 /方 干 文 战 偶 未 胜 ,无 令 移 壮 心 。风 尘 辞 帝 里 ,舟 楫 到 家 林 。过 楚 寒 方 尽 ,浮 淮 月 正 沈 。持 杯 话 来 日 ,不 听 洞 庭 砧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听(bù tīng)的意思:不听指的是不听从劝告或建议,不接受教导。
到家(dào jiā)的意思:达到最高水平或程度,完全掌握
帝里(dì lǐ)的意思:指皇帝的宫殿或宫廷。
洞庭(dòng tíng)的意思:指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
风尘(fēng chén)的意思:指人在纷繁世事中历尽风雨、沧桑变化后依然保持坚强、不屈的品质。
家林(jiā lín)的意思:指家族世代相传的声望、学问或技艺。
来日(lái rì)的意思:将来的某一天,未来的日子
文战(wén zhàn)的意思:指通过文字、言辞的争辩或竞争,以辩论、批评等方式进行的思想斗争。
无令(wú lìng)的意思:没有约束或指令,自由自在。
月正(yuè zhèng)的意思:指月亮正圆的时候。
舟楫(zhōu jí)的意思:指船和桨,比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壮心(zhuàng xīn)的意思:指雄心壮志,意志坚定,有远大抱负和决心。
- 翻译
- 偶尔在文斗中未能取胜,切莫让这影响了你豪壮的雄心。
告别京城的尘嚣,乘船归向那林中的家园。
穿越楚地时严寒将尽,渡过淮河时月亮正在下沉。
举杯共谈未来的日子,不再去倾听那洞庭湖边捣衣的砧声。
- 注释
- 文战:指文学或科举的竞争。
偶未胜:偶尔没有获胜。
壮心:远大的志向或雄心壮志。
风尘:比喻旅途的劳顿或京城的纷扰。
帝里:京城,帝王居住的地方。
舟楫:船只,这里指代水路旅行。
家林:家乡的树林,泛指家乡。
过楚:经过楚地,楚地泛指南方地区。
寒方尽:寒冷即将结束,意味着春天将至。
浮淮:渡过淮河。
持杯:手持酒杯,指饮酒交谈。
话来日:谈论未来的事情。
不听:不去在意或忽略。
洞庭砧:洞庭湖边捣衣的声音,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重逢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和生活态度。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在内心的斗争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虽然“文战”指的是笔墨之间的较量,但这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表明诗人即使面对挑战,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
“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家林。”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归乡之情。风尘代表着外出时的艰辛与劳累,而辞别皇帝所在之地意味着告别官场生活;“舟楫”指的是船只,“家林”则是指家的树木,这里象征着归根的宁静和温暖。
“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沈。”这两句诗描绘了时间流转与季节更迭。楚地以寒冷著称,而“方尽”表明冬天即将过去;“浮淮”指的是渡过淮河,“月正沈”则是形容夜色已深,月亮低悬,这里传达了一种时间流逝和空间移动的感受。
“持杯话来日,不听洞庭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持杯饮酒,话语中带着对往昔的回忆,而不愿去聆听外界纷扰(“洞庭砧”指的是水声,也可以比喻为世间的喧嚣),体现出诗人想要逃离尘世烦恼,享受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归乡与平淡生活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忆李白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