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斗息群竞,死圣止大盗。
不知世大变,万伪火就燥。
但见多申韩,举皆罪黄老。
惨礉(cǎn hé)的意思:形容失败或受挫的惨痛经历。
常师(cháng shī)的意思:指一直教导、引导自己的老师或长辈。
大道(dà dào)的意思:指道路、道义、规律等广泛而深远的事物。
大盗(dà dào)的意思:指具有卓越才能的盗贼。
道德(dào dé)的意思:
[释义]
(名)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构成]
并列式:道+德
[例句]
讲道德。(作宾语)
烦苛(fán kē)的意思:形容事情麻烦、琐碎。
固有(gù yǒu)的意思:指某种特征或属性在事物中自始至终不变的,与其本质相一致的。
浩浩(hào hào)的意思:形容水势或声势非常宏大、浩大。
浑沦(hún lún)的意思:形容事物混乱、杂乱无章。
枯槁(kū gǎo)的意思:指植物干枯,失去生机;也形容人体衰老,精神萎靡。
狂澜(kuáng lán)的意思:形容水势汹涌澎湃,比喻力量或势头极为猛烈、汹涌澎湃。
老子(lǎo zi)的意思:指自称,用于自傲、自夸的口气。
末流(mò liú)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中排名较低的人或事物。
清净(qīng jìng)的意思:指没有杂乱、喧嚣的状态,宁静、安宁。
区区(qū qū)的意思:微小、不起眼的样子
仁义(rén yi)的意思:仁义是指仁慈和公正的品质,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深造(shēn zào)的意思:指在已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申韩(shēn hán)的意思:指人们在言行举止中聪明机智,善于应对和回应。
圣人(shèng rén)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卓越的人
是非(shì fēi)的意思:指对是与非的辨别,也可指是非曲直、对错。
施用(shī yòng)的意思:指使用、应用某种方法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世士(shì shì)的意思: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衰世(shuāi shì)的意思:指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的时代。
斯民(sī mín)的意思:指人民,民众。
探讨(tàn tǎo)的意思:讨论、研究问题或事物。
体法(tǐ fǎ)的意思:指体格和法度,也指行为规范和方法。
问礼(wèn lǐ)的意思:向对方问候、致意。
无论(wú lùn)的意思:不论,表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一样的。
无常(wú cháng)的意思:无常指事物的变化无常、不稳定,常常用来形容世事变幻莫测,人事无常。
行潦(xíng liáo)的意思:指行走的水流,比喻人的行踪、行动。
刑名(xíng míng)的意思:指受到法律惩罚而被迫改变姓名。
虚无(xū wú)的意思: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空虚状态。
玄珠(xuán zhū)的意思:比喻非常珍贵的东西或人才。
学术(xué shù)的意思:指学问、学术研究的范畴。
衣食(yī shí)的意思:指衣服和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舆皂(yú zào)的意思:指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或问题有了共同的认识和看法。
欲以(yù yǐ)的意思:想要以...来...
至宝(zhì bǎo)的意思:指非常珍贵、宝贵的东西或人。
五千言(wǔ qiān yán)的意思:形容能言善辩,口才极好。
这首诗《老子画象》由宋代诗人刘挚所作,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刻剖析,展现了对古代道家学说的独到见解。
诗中首先提到“敝周僿于文,老子谈大道”,指出在周朝末年文治衰败之时,老子提出了超越世俗的大道思想。接着,“仁义已末流,体法固行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认为仁义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法则应当是内在的、本质的。老子的“虚无抱玄珠,清净为至宝”强调了内心的清静和自然之道的重要性,主张摒弃外在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我。
“掊斗息群竞,死圣止大盗”则进一步阐述了老子对于消除竞争、推崇圣贤的思想,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制止社会上的暴政和不公。然而,“谓可愚斯民,狂澜复既倒”暗示了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改造可能难以实现,因为“不知世大变,万伪火就燥”。社会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与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
“欲以区区言,反俗入羲昊”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论,引导人们回归原始的淳朴与和谐,如同远古时代(羲昊)的生活状态。然而,“浑沦五千言,道德何浩浩”则指出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博大精深,但在汉代寻求解释时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汉尝求其说,施用未深造”反映了汉代对老子思想的探索虽有尝试,但并未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与实践。接着,“衣食已有滋,烦苛以能埽”表明尽管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社会上繁杂的法律条文和苛政仍然存在,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惜哉衰世士,学术失探讨”表达了对当时学者未能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遗憾。随后,“流而为刑名,惨礉极枯槁”指出一些学者将老子思想误解或简化为法家的刑名之学,导致了社会的残酷与僵化。
“但见多申韩,举皆罪黄老”批评了当时社会对老子和道家思想的误解与偏见,认为许多学者过于推崇申不害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而贬低了老子和道家的贡献。
最后,“圣人无常师,有善取舆皂。问礼固有然,谁谓孔徒小”强调了圣人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师承,而是广泛学习并取长补短。孔子的弟子们也并非只有少数人,而是涵盖了各个阶层。这表明了对多元学习和广泛交流的重视。
“遗貌知是非,君无论丑好”总结了整篇诗的主旨,即不应仅从表面现象判断事物的对错,而应深入理解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外表的美丑,还是学术的高下,都应该以实质的内容作为评判的标准。
整首诗通过对老子哲学的深入探讨,不仅展现了对古代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朝诵湘累篇,夜闻惜颜操。
俯仰怀哲人,感慨悲长道。
所遇固有穷,馀芬岂同耗。
壮哉蓝氏子,抗志跻堂奥。
千里负琴书,远向罗浮到。
良冶开铸炉,品物欣洪造。
飞云顶未穷,薤露歌先报。
菀结同心言,邈矣将谁告。
达人宇为家,易地皆吾靠。
莫更嗟罗浮,朱明有丹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