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身(běn shēn)的意思:指事物本来的状态或性质,不经过外力或其他因素的改变。
布施(bù shī)的意思:指慷慨解囊,乐于施舍财物。
不修(bù xiū)的意思:指不修理、不整顿。
忏悔(chàn huǐ)的意思:指悔过自新,对过去的错误或罪行表示悔悟并决心改正。
除罪(chú zuì)的意思:消除罪过,赦免罪行。
大师(dà shī)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内极具造诣、技艺高超的人。
大乘(dà chéng)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所传授的教法,也泛指广大众生修行的道路。
当来(dāng lái)的意思:指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或顺序依次发生或出现。
顿教(dùn jiào)的意思:形容一下子就明白了,突然顿悟
各自(gè zì)的意思:各自指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状况或意见。
供养(gōng yǎng)的意思:供养指提供生活、食物、财物等物质上的供给,养育和抚养。
合掌(hé zhǎng)的意思:合掌是指将两只手掌合并在一起,手指并拢,表示恭敬、祈祷或感谢。
后世(hòu shì)的意思:指将来的世代或后代。
忽然(hū rán)的意思:突然,意外地发生或出现
教法(jiào fǎ)的意思:教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
努力(nǔ lì)的意思:用心力去做某事,不懈地付出努力。
虔诚(qián chéng)的意思:指对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或某种信念极其忠诚、真挚。
三恶(sān è)的意思:指人们最厌恶的三种恶行,即谗言、贪婪和暴行。
师令(shī lìng)的意思:师令是指师傅的命令或指示。
同一(tóng yī)的意思:相同或一致
谓言(wèi yán)的意思:谓言是指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用于表示动作、状态或属性。在语言学中,谓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达主语的动作、状态或属性。
无罪(wú zuì)的意思:没有罪行,无辜。
无边(wú biān)的意思:没有边界,无限广阔。
向心(xiàng xīn)的意思:指事物内部的力量或因素向中心集中,也可用来形容人们的思想、行动等趋向一致。
邪行(xié xíng)的意思:指邪恶的行为或做坏事。
心中(xīn zhōng)的意思:心中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或信念。
修福(xiū fú)的意思:修行积累福德。
修道(xiū dào)的意思:修行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方法和方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虚度(xū dù)的意思:指浪费时间或不努力工作,虚度光阴。
学道(xué dào)的意思:学习道德修养和道德准则。
养福(yǎng fú)的意思:积累福德,追求幸福。
一体(yī tǐ)的意思:指事物的各个方面或部分合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一世(yī shì)的意思:一辈子;一生
一类(yī lèi)的意思:同一类别的人或事物
悠悠(yōu yōu)的意思:形容时间长久、漫长。
愚人(yú rén)的意思:指愚蠢、愚笨的人。
缘心(yuán xīn)的意思:指两人或多人有着特殊的心灵纽带,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默契。
元来(yuán lái)的意思:原本、本来的意思。
至心(zhì xīn)的意思:指心意至诚、极为真诚的意思。
自性(zì xìng)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本身的特性、性格、本质。
- 注释
- 愚人:无知或不明真理的人。
修福:积累善行以求福报。
修道:修行正法以求解脱。
布施供养:施舍财物给需要的人或供养佛、法、僧三宝。
三恶:贪、嗔、痴,佛教中指人的三种根本烦恼。
灭罪:消除罪业。
后世:来生或未来的轮回。
罪元在:罪的根本依然存在。
向心除罪缘:从内心深处去除产生罪恶的条件。
真忏悔:从内心深处真正悔改。
大乘:佛教中强调普度众生的修行法门。
除邪行正:摒弃错误的行为,遵循正道。
自观:自我观察、反省。
悟人:开悟的人,指已得道者。
顿教:佛教中强调顿悟的教法,即瞬间领悟佛法真谛。
同一体:指修行者与佛法真理合一,没有分别。
本身:真实的自我,佛性。
三毒恶缘:由贪、嗔、痴引发的不良影响。
悠悠:拖延、懒散。
一世休:一生结束,白白浪费。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至心求:全心全意地寻求。
- 翻译
- 无知者只追求福报不修行正道,认为积累福报就是修行的正道。
布施和供奉确实能带来无边的福分,但心中的贪嗔痴三毒才是罪恶的根源。
如果希望通过行善来消除罪孽,将来虽得福报但罪孽本质依旧存在。
若能向内心深处清除罪恶的根源,在自性中真诚地悔改。
若能领悟大乘佛法中的真忏悔,摒弃邪恶行为,坚持正道便无罪可言。
修道之人若能自我省察,就与开悟者归于一类。
大师传授此直接了当的教法,希望学习者都能融为一体。
若想在未来寻得真我,须在心中清除贪嗔痴三毒的恶因。
勤奋修行切莫懈怠,否则会忽然发现一生空过。
若能遇到大乘顿悟的教法,应虔诚合掌,真心祈求。
-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唐代僧侣慧能创作的《无相颂》,是一篇佛教色彩浓厚的作品。诗中探讨了修福与修道、忏悔与罪过等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体悟。
开篇“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表达了一种观点,即有些人只注重积累福德,而忽视了修行正道。接着,“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指出通过布施和供养可以获得无尽的福报,但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贪、瞋、痴三毒。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进一步强调了仅靠积累福德无法彻底清除过去的罪业,必须通过内心的忏悔和反省来真正断除罪缘。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则提出了大乘佛法中真诚忏悔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除去错误的行为,归于正确的道路,并且达到与真正觉悟者相同的境界。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表达了对大师传授顿悟教法的尊重,以及希望修道的人能够统一于这一真理,并通过内心的清洗摆脱贪、瞋、痴等三毒和恶缘。
最后,“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是对修行者的鼓励,提醒他们要积极努力,不要懈怠,因为生命短暂,如果遇到大乘佛法的顿悟之道,就应该以最虔诚的心态去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刻的佛教哲理和个人修行的体验,引导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并非简单积累福德,而是要彻底转变内心,断除罪缘,以达到真正的觉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念奴娇.咏蛙
池塘过雨,有许多蛙黾,为谁彊聒。
乍寂还喧如聚讼,覼缕宫商争发。
呕哑蛮歌,兜离鞮唱,颊齿相敲龁。
可人幽梦,惊回天水空阔。
最好白石清泉,被渠翻倒,作蹄涔丘垤。
蚯蚓蝼蛄无智识,相趁草根嘈囋。
坐井持颐,当车怒目,几欲吞明月。
子阳安在,至今莫辨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