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百姓(bǎi xìng)的意思:指普通人民,平民百姓。
百出(bǎi chū)的意思:形容事物或情况出现很多种不同的变化。
操柄(cāo bǐng)的意思:指掌握权力或主导地位,能够控制局势或决策的人。
倒持(dào chí)的意思:指颠倒持握,比喻本末倒置、颠倒是非。
斗魁(dòu kuí)的意思:争夺第一名,争夺领导地位
赋予(fù yǔ)的意思:赋予是指给予或授予某人某物或某种能力。
公私(gōng sī)的意思:公私是指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它表示公共事务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阖开(hé kāi)的意思:完全展开或打开,也可指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后世(hòu shì)的意思:指将来的世代或后代。
怀清(huái qīng)的意思:怀念清朝
兼并(jiān bìng)的意思:指同时兼有两种或多种属性、地位、职能等的合并。
奸回(jiān huí)的意思:指狡猾、狡诈的人反复无常、变化多端。
经久(jīng jiǔ)的意思:指某种事物或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依然保持稳定、持久,不容易衰败或消失。
可怜(kě lián)的意思:
[释义]
(1) (形)基本义:值得怜悯。
(2) (动)怜悯。
(3) (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构成]
动宾式:可|怜
[例句]
可怜的孩子。(作定语)不能可怜人。(作谓语)知识贫乏得可怜。(作补语)
利孔(lì kǒng)的意思:利用别人的缺点或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礼义(lǐ yì)的意思:指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以礼相待,互相尊重。
掊克(póu kè)的意思:形容人力不及,力量不够。
黔首(qián shǒu)的意思:指人民群众的首领或代表。
人主(rén zhǔ)的意思:指人为主宰、掌握权力的地位。
三代(sān dài)的意思:指祖父、父亲和子孙三代人。
圣经(shèng jīng)的意思:指具有极高权威和价值的书籍或文件,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具有指导意义的事物。
俗儒(sú rú)的意思:
浅陋而迂腐的儒士。和“大儒”、“通儒”相对。《荀子·儒效》:“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清 黄遵宪 《杂感》诗之二:“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俗吏(sú lì)的意思:指平凡庸俗的官吏,形容官员贪污腐败、不廉洁。
无异(wú yì)的意思:没有区别;没有差异
小人(xiǎo rén)的意思:指心胸狭窄、卑鄙无耻、行为恶劣的人。
异财(yì cái)的意思:指不正当的财物或非法获取的财富。
有司(yǒu sī)的意思:指有权势的人或机构,特指官方机构。
知方(zhī fāng)的意思:知道道理,明白规矩。
自我(zì wǒ)的意思: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意识。
自来(zì lái)的意思:自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如此,自然而然
怀清台(huái qīng tái)的意思:怀念、思念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观察和批判。诗中通过对古代三代(夏、商、周)的理想化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当时官僚阶层贪婪兼并民间财富的强烈不满。
首句“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展现了古代圣明君主与百姓同享天下的美好愿景,其中“三代”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而“子百姓”则是对百姓的亲切称呼,“公私无异财”强调的是在理想社会中,国库与民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国家的财富和个人财产不是各自独立的。
然而,诗人随即指出了现实中的不平,“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揭示了统治者和官吏们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私吞民脂民膏,将本应属于国家或公共的财富据为己有。这里“赋予”指的是征收赋税,“兼并”则是贪婪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接着,诗人批判了这种行为,并预言其恶果,“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表达了对那些作乱的官吏将受到法律惩罚的信心,同时也指出权势并非长存,终会因为不正当而导致自己的灭亡。
下面的“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则是说到了后来的人们,反而开始颠倒黑白,甚至连头目的职责都无法明确区分了。这里的“倒持”指的是颠倒是非,“黔首”指的是地方长官或小吏,他们的行为变得难以评判。
接下来的“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则是用历史上的秦始皇作为反例,表达了对权力者不顾后果、只知贪婪扩张的批评。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他的暴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这里“怀清台”可能指的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宫殿或陵墓,象征着他对权力的无限追求。
诗中还强调了礼义的沦丧和圣经的被忽视,“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表达了对于社会道德与文化传统被忽略的忧虑。这里“礼义”指的是儒家倡导的人伦纲常和行为规范,“圣经”则是指古代的典籍,如《易》、《书》等。
最后,诗人谈到了法度的残存与时势的变迁,以及对于那些不知变通、只会机械执行旧有法律的小吏们的批判,“欲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这里“掊克”是对不懂得变通、只知执法的官员的讽刺。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理想社会的追忆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于贪婪兼并行为的强烈谴责。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改革家,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他推动新政、试图改变社会不公的努力和愿景。
佳丽称旧都,英髦萃辟水。
羡君鼓箧来,高名动槐市。
余惭拥皋此,唯兹一日以。
清齐不寂寞,晤言赖有子。
共策春游杖,看遍千山紫。
绿涨秦淮堤,翠铺长千里。
莺花三月时,谋欢正伊始。
如何舍此去,匆匆戒□□。
欲问京口津,言循浙水止。
樽向虎丘酣,席桂吴江駊。
湖山烟柳新,一路登临美。
重披庾岭云,归弄珠涯芷。
历览誇奇胜,奚囊满清绮。
独余怅离携,踌蹰对春雨。
情逐归鸿飞,寄梦湖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