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常行(cháng xíng)的意思:经常行动、习惯性行为
成道(chéng dào)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成功、达到目标、取得成就。
持戒(chí jiè)的意思:持守戒律,遵守规范,守身自律。
的是(de shì)的意思:表示肯定、确定。
父母(fù mǔ)的意思:指父亲和母亲,家长,也泛指父母亲属。
改过(gǎi guò)的意思:改正错误、改正过失。
和睦(hé mù)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相处融洽的状态。
何用(hé yòng)的意思:没有什么用处或者价值。
何劳(hé láo)的意思:表示不必费力、无需劳累,也可用于委婉地表示不必为他人操心或劳心。
红莲(hóng lián)的意思:指美丽而坚强的女子,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者事物的特点。
护短(hù duǎn)的意思:指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正、公平,偏袒自己或与自己有利关系的人。
苦口(kǔ kǒu)的意思:指艰苦的劳动或辛辣的言辞。
良药(liáng yào)的意思:良好的医药,喻指对疾病有治疗效果的药物,也比喻能解决问题或困扰的有效方法或手段。
目前(mù qián)的意思:指现在、当前的时刻或状态。
逆耳(nì ěr)的意思:指听起来不舒服或不合乎常理的话语或声音。
泥定(ní dìng)的意思:完全确定或彻底解决某事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饶益(ráo yì)的意思:指对人有益,有所帮助。
日用(rì yòng)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或用品。
上下(shàng xià)的意思:上下表示范围或顺序,上指高处、前者或前侧,下指低处、后者或后侧。
天堂(tiān táng)的意思:指极乐世界,也用来比喻极度幸福的境地。
听说(tīng shuō)的意思:通过听到的传闻或消息了解到某种信息。
外求(wài qiú)的意思:指通过外部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相怜(xiāng lián)的意思:相互怜悯、同情对方的困境或不幸。
向心(xiàng xīn)的意思:指事物内部的力量或因素向中心集中,也可用来形容人们的思想、行动等趋向一致。
向外(xiàng wài)的意思:朝着外部或外界发展、扩展或表露出来。
孝养(xiào yǎng)的意思:指尽心尽力地孝敬养育父母或长辈。
心平(xīn píng)的意思:心情平静,不激动或不烦躁。
修行(xiū xíng)的意思:指修炼道德修养,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修禅(xiū chán)的意思:修行佛法,参禅悟道。
养父(yǎng fù)的意思:指非生父而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
淤泥(yū ní)的意思:比喻人心思险恶,阴险狡诈。
在目(zài mù)的意思:指在眼前、在视野内。
智慧(zhì huì)的意思:智慧指的是聪明才智和理性思维,是指人在认识、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智慧。
忠言(zhōng yán)的意思:忠诚正直的劝告或建议。
众恶(zhòng wù)的意思:指众多的恶行或恶人。
钻木(zuàn mù)的意思: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徒劳无功。
尊卑(zūn bēi)的意思:指对人或事物的尊重与轻视之间的差别。
钻木取火(zuān mù qǔ huǒ)的意思:通过摩擦两块木头来取得火种。
- 注释
- 心平:心境平和。
何劳:何必。
持戒:遵守宗教或道德规范。
行直:行为正直。
修禅:修炼禅定。
恩:感恩之情。
孝养:孝敬并赡养。
义:正义、道义。
相怜:互相怜爱、关怀。
让:谦让。
尊卑:地位高低的人。
和睦:和谐相处。
忍:忍耐。
众恶无喧:恶言恶语不喧嚣。
钻木取火:比喻通过努力达成目标。
淤泥:肮脏、不洁的环境。
红莲:象征纯洁与觉悟。
苦口:味道苦涩,比喻难以接受但有益的言语。
逆耳:听起来不舒服。
忠言:忠诚的劝告或批评。
改过:改正错误。
生智慧:增长智慧。
护短:袒护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非贤:不是贤明之举。
日用:日常生活中。
饶益:给予利益,做好事。
成道:达到觉悟的境界。
施钱:布施钱财。
菩提:觉悟、智慧。
祇向心觅:只在心中寻找。
向外求玄:向外追求深奥的道理。
听说:据说。
依此修行:遵循这样的修行方法。
天堂:美好的最终归宿。
祇在目前:就在眼前,指很容易实现。
- 翻译
- 心境平和何必执着于持戒,行为正直何必刻意去修禅?
感恩就应孝顺养育父母,重义就要上下相互怜恤。
谦让可使尊卑相处和睦,忍耐能让诸多恶言消散。
如能坚持努力如钻木取火,污浊之中也能绽放红莲。
苦口的药往往最利于病,刺耳的话多是忠诚信言。
勇于改正过错方显智慧,袒护短处内心并非贤良。
日常行事多做有益之事,得道并不在于施舍金钱。
寻求觉悟只在自心探索,何必徒劳向外寻求玄妙。
据说遵循这修行之道,天堂就在眼前不遥远。
- 鉴赏
这首诗名为《无相颂》,出自唐代高僧慧能之手,体现了禅宗直接指向心性、超越形式的特点。诗中融汇了儒家与佛家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首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不需要刻意守戒、自然直率无需修炼禅定的思想。接着,“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体现了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观念,强调孝顺与互相怜悯的重要性。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这一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谦让、忍耐对维护人际和谐关系的作用。“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象征性地表达了修行者通过不断努力能够达到内心纯净如同莲花绽放的境界。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句话强调了直言不讳的价值,即使话语苦涩,也可能是对他人最大的帮助和忠诚。“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则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错误、改正过失,而不是固守自我,缺乏智慧。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这一句意味着修行不在于物质的施舍,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善举积累福德。“菩提祇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表达了佛教中追求觉悟(菩提)的过程应直接从内心探索,不需向外寻求复杂的道理。
最后,“听说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这句话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即通过这样的修行方式,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平衡,就如同天堂般美好,这种境界就在眼前,不需远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