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
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
时过业不就,摄气气屡奔。
报章为君寿,且以永兹轩。
《赠高塘王君勿轩》【明·罗洪先】昔闻仁道大,孔圣多罕言。陋巷如愚子,请问始得门。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人多耳目役,言动易谬烦。运物在执枢,扬波先澄源。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护疾不自疗,终当丧其元。王君凛庭训,惧忝顾复恩。仁者故乐山,践石伤心魂。山堂榜嘉名,朝夕事讨论。五十弥有慕,布褐忘寒暄。恒恐贻谋善,传绪违诸孙。伊余何为者,卅年谈心原。时过业不就,摄气气屡奔。令子奚所取,误以礼貌尊。养志思承考,质难广譬援。户牖铭顾諟,冀将奉清温。反己重惭讷,成美讵可谖。报章为君寿,且以永兹轩。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1667c67f19dad90476.html
报章(bào zhāng)的意思:指报纸和杂志,也指新闻报道和文献资料。
布褐(bù hè)的意思:指穿着粗布衣服,形容贫穷、朴素的生活方式。
不就(bù jiù)的意思:表示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或主张。
惭讷(cán nè)的意思:形容因为自己的过失或不足而感到羞愧和害怕。
朝夕(zhāo xī)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形容事物的发展变化极快。
成美(chéng měi)的意思:指事物变得美好或达到完美的状态。
当丧(dāng sàng)的意思:失去信心、失去斗志、丧失勇气
耳目(ěr mù)的意思:指消息传达的渠道或途径。
反己(fǎn jǐ)的意思:指对自己采取反对、敌对的态度或行为。
顾諟(gù shì)的意思:顾虑,担忧,考虑
顾复(gù fù)的意思:回头看,回顾过去。
寒暄(hán xuān)的意思:寒暄是指两个人见面时互相问候、打招呼的行为。
何为(hé wéi)的意思:指询问某事物的真正含义或定义。
护疾(hù jí)的意思:指保护和治疗疾病。
户牖(hù yǒu)的意思:指房屋的门窗。也用来比喻人的眼睛。
嘉名(jiā míng)的意思:指美好的名声,荣誉的称号。
践石(jiàn shí)的意思:指走在别人走过的路上,以他们的经验为基础,不再重蹈覆辙。
讵可(jù kě)的意思:表示不可轻易接受或认同,多用于否定、拒绝或表示疑虑。
孔圣(kǒng shèng)的意思:指孔子和圣人,用来形容学问高深,道德高尚的人。
乐山(lè shān)的意思:形容心情愉快,心境宽广。
离次(lí cì)的意思:离别次数多。
礼貌(lǐ mào)的意思:礼貌指的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尊重、谦虚、友善和有礼仪的态度和行为。
令子(lìng zǐ)的意思:令子指的是令人满意的子女。形容子女有出息,令父母骄傲。
陋巷(lòu xiàng)的意思:指狭窄、破旧、不起眼的巷道或街道,也比喻贫穷、落后的环境。
请问(qǐng wèn)的意思:用于客套或礼貌地询问对方的意见或问题。
仁者(rén zhě)的意思:指具有仁爱之心、善良品德的人。
仁道(rén dào)的意思:仁道是指以仁爱为基础,以道德准则为指引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关怀,以及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
山堂(shān táng)的意思:指山中的大堂,比喻学问渊博、才能出众的人。
伤心(shāng xīn)的意思:心情受到伤害或痛苦。
四勿(sì wù)的意思:四个不要做的事情
谈心(tán xīn)的意思:指亲密地交谈、心灵沟通。
堂榜(táng bǎng)的意思:指挂在堂屋内的榜文,表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也用来形容家族的荣誉和名望。
讨论(tǎo lùn)的意思:指多人就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交流、辩论和探讨。
庭训(tíng xùn)的意思:家庭教育的规范和要求。
心魂(xīn hún)的意思:指人的内心深处,最核心的意志、信念和情感。
言动(yán dòng)的意思:言语和行动
养志(yǎng zhì)的意思:培养并坚持自己的志向和意志力。
扬波(yáng bō)的意思:形容风势强劲,波浪高涨,也比喻声势浩大,影响广泛。
贻谋(yí móu)的意思:因疏忽或不慎而带来麻烦或损失。
伊余(yī yú)的意思:指多余、多出来的,形容超过需要或多余的事物。
运物(yùn wù)的意思:运输物品或货物。
质难(zhì nán)的意思:指质疑困难,表示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质疑和困难。
志思(zhì sī)的意思:志向高远,思想深邃
诸孙(zhū sūn)的意思:指众多的孙子,表示后代繁多、子孙众多。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写给高塘王君的一首赠诗,名为《赠高塘王君勿轩》。诗中表达了对仁道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以及对王君庭训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诗的开头提到孔子的教诲,强调了仁道的伟大,但孔子却很少直接谈论它。这暗示了仁道的深奥和不易理解。接着,诗人通过“陋巷如愚子”表达了自己的谦卑态度,表示愿意像孔子在陋巷中的学生一样,虚心求学,找到进入仁道之门的方法。
“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则表达了对仁道的理解需要深入内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诗人认为,人们往往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导致言行失当。他强调了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比如控制事物的关键在于掌握其枢机,引导水流需先澄清源头。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错误。他指出,保护疾病而不自我治疗,最终会导致丧失根本。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警示,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呼吁。
王君受到庭训的熏陶,诗人对其表示敬意,并称其为“仁者”。王君的教导使山堂(可能指王君的居所)成为了一个学习和讨论仁道的场所。诗人提到自己虽已年届五十,仍对仁道充满向往,即使穿着粗布衣裳也忘记了寒暑之别。
诗人担心自己可能无法传承王君的教诲,害怕违背子孙的期望。他自省不足,感到惭愧,但决心努力完善自己,以不负王君的期望。最后,诗人希望以这首诗作为对王君的祝福,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王君的指导和温暖。
整首诗体现了对仁道的深刻思考和对师长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我反省和追求进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