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
宁知下学功,是水可澄鲜。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白沙(bái shā)的意思:白沙是指沙子的颜色非常白,用来形容地面洁白无瑕的样子。引申为形容事物纯洁无暇,没有瑕疵。
彼此(bǐ cǐ)的意思:互相;相互之间
毕竟(bì jìng)的意思:表示最终、归根结底的意思,用来引出一个结论或总结。
昌黎(chāng lí)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气质出众。
陈编(chén biān)的意思:指陈旧、过时的言论或文章。
澄鲜(chéng xiān)的意思:清澈而鲜明的样子或态度。
二程(èr chéng)的意思:指人走过的路程或经历的阶段。
公论(gōng lùn)的意思:公开讨论问题,达成共识。
孤风(gū fēng)的意思:形容个人孤独、独立,不受他人影响的风格和作风。
寒川(hán chuān)的意思:形容非常冷的河流或水域。
涵养(hán yǎng)的意思:
[释义]
(1) (名)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夫。他是个很有涵养的人。(作宾语)
(2) (动)蓄积并保持(水分)。森林能涵养水源。(作谓语)
[构成]
偏正式:涵(养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皇极(huáng jí)的意思: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近来(jìn lái)的意思:最近的一段时间
今昔(jīn xī)的意思: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表示时间的变迁和事物的变化。
径捷(jìng jié)的意思:直接而快速地行动或做事。
九原(jiǔ yuán)的意思:指九个原始的草木丛生的地方,也指原始的状态。
拘肆(jū sì)的意思:形容言行拘束,不敢放肆。
开兴(kāi xīng)的意思:感到高兴、兴奋
乐易(lè yì)的意思:乐意而易于做某事
良心(liáng xīn)的意思:指人内心的道德良知和良好的道德判断力。
论定(lùn dìng)的意思:根据事实或理由做出判断或决定。
落网(luò wǎng)的意思:指犯罪嫌疑人或逃犯被捕、被抓住。
缅思(miǎn sī)的意思:缅思指的是思念、怀念。
内外(nèi wài)的意思:内部和外部
岂不(qǐ bù)的意思: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意为“难道不是吗?”、“难道不会吗?”等。
缺月(quē yuè)的意思:指月亮不圆,缺少一部分。
神功(shén gōng)的意思:指超凡脱俗的技艺或非凡的功绩。
顽空(wán kōng)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固执、执拗,不肯变通。
无乃(wú nǎi)的意思:表示事情的结果出乎意料,与预期相反。
西教(xī jiào)的意思:西方的教育方式或教育理念
下学(xià xué)的意思:指学业不好或辍学。
腥膻(xīng shān)的意思:形容气味刺鼻、令人不快。
兴运(xīng yùn)的意思:指事物兴盛昌隆的运势。
须用(xū yòng)的意思:必须使用或需要使用
训肃(xùn sù)的意思:纠正错误,教育规劝。
妖冶(yāo yě)的意思:形容女性妩媚动人,风情万种。
彝训(yí xùn)的意思:彝训指的是彝族的传统礼仪和教训。它强调了彝族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易简(yì jiǎn)的意思:指事物简单易懂,易于理解。
由缘(yóu yuán)的意思:缘分、因缘
愚贤(yú xián)的意思:指愚昧而有智慧的人,形容外表愚笨,内心聪明。
原泉(yuán quán)的意思:原泉指的是最初的泉水,比喻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源头。
昭宣(zhāo xuān)的意思:明显地宣扬,公开宣布
致知(zhì zhī)的意思:通过学习和探索获得知识和智慧。
支离(zhī lí)的意思:分离、破碎、不完整
紫阳(zǐ yáng)的意思:指天空中的紫色阳光,比喻祥瑞、吉祥的兆头。
自然(zì rán)的意思:指与人类社会活动无关的事物或现象,也指没有经过人工加工处理的状态。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罗钦顺的《自励(其三)》,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探讨了学术路径和个人修养的问题。首联“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提到了紫阳(朱熹)和象山(陆九渊)两位宋代大儒,强调学习应以自然为本。接下来,“支离与径捷”对比了繁琐与直接的学术方法,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诗人批评了偏离正道的现象,指出“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暗示学术上的偏见难以持久。他引用韩愈的观点,批评“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暗指孔孟之道在社会上被歪曲。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皇极久不建,西教擅吾权”,即儒家伦理的缺失。
诗人进一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涵养须用敬,致知学攸先”,认为诚意和求知是提升人格的关键。他主张内外兼修,遵循传统的训诫,同时批评那些过于简化或走向禅宗倾向的做法。
结尾部分,诗人提到白沙先生(陈献章)的榜样,表达对传统儒家精神的怀念,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认为下学功夫对于澄清内心至关重要。整首诗体现了罗钦顺对儒家学说的深入理解和坚守,以及对后世学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