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体(běn tǐ)的意思:指事物的本质、实质或根本。
波旬(bō xún)的意思: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稳定。
不实(bù shí)的意思:不真实,不实际,不切实际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卜度(bǔ dù)的意思: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结果。
除却(chú què)的意思:除去,排除
大波(dà bō)的意思:形容大规模的浪潮、大动荡或大变动。
烦恼(fán nǎo)的意思:指心情烦闷,苦恼困扰。
返本(fǎn běn)的意思:返本意为回到最初的本质或原点,指回归本初的状态或原始的状态。
分别(fēn bié)的意思:指离别、分离、分开等意思。
佛道(fú dào)的意思:佛道是指佛教和道教,代表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两大主要流派。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横生(héng shēng)的意思:指事物突然出现或发生,形势迅速变化。
后身(hòu shēn)的意思:指一个人死后的身体
见外(jiàn wài)的意思:感到陌生或不熟悉,对待别人客气拘束,不敢放得开。
结业(jié yè)的意思:完成学业,毕业
经略(jīng lüè)的意思:经营和统治辖区
流浪(liú làng)的意思:形容失去家园或固定居所,四处漂泊无依。
六道(liù dào)的意思:指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即人死后的六种不同的轮回状态。
轮回(lún huí)的意思:指事物循环往复、重复出现的状态或过程。
魔道(mó dào)的意思:指邪恶、邪道、邪术。
能为(néng wéi)的意思:有能力、有才干
前身(qián shēn)的意思:指某事物或某人的以前的形态、状态或身份。
情分(qíng fèn)的意思:情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深浅或亲疏关系。
身后(shēn hòu)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在另一个人或事物之后,引申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评价或看法。
生身(shēng shēn)的意思:指亲生的、自己的身体。
所以(suǒ yǐ)的意思:因此,由此推断出的结果。
太虚(tài xū)的意思:指虚幻、空幻的样子或状态。
外见(wài jiàn)的意思:外表看起来如何。
妄心(wàng xīn)的意思:指人心中虚妄的欲望或野心。
我自(wǒ zì)的意思:指自己主动做某事,不依赖他人或外界条件。
无我(wú wǒ)的意思:指不自私、不自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无不(wú bù)的意思:没有不,表示全部都。
希求(xī qiú)的意思:渴望得到、追求
消落(xiāo luò)的意思:指事物逐渐减少或衰落,失去往日的光彩或繁荣。
虚无(xū wú)的意思: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空虚状态。
厌苦(yàn kǔ)的意思:厌恶痛苦,不愿忍受痛苦。
一切(yī qiè)的意思:表示全部、所有的事物。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斟酌(zhēn zhuó)的意思:斟酌指在做事情或做决策时,经过慎重思考和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自然(zì rán)的意思:指与人类社会活动无关的事物或现象,也指没有经过人工加工处理的状态。
-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六)》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空”、“无我”以及“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意味着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见解,都可能导向错误的道路,包括佛道与魔道。这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超越表面的对立与偏见。
接着,“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指出人们往往因受困于痛苦与欲望而寻求逃避或满足,这种行为实际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里“波旬”通常指代诱惑与障碍,提醒人们要警惕内心的贪欲与外在的诱惑。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观念,即生命与存在并非固定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所谓的佛与魔、善与恶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强调了个体意识的局限性,认为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源于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过度认同。通过破除这些妄想分别,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揭示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生命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流转,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循环。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最终超越这一轮回。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总结了上述观点,指出人们之所以在生死中徘徊,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未能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最后,“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提出生命的真实本质是虚无与实在之间的平衡,回归本真需要个人的深刻反思与抉择。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则鼓励人们直接体验生命,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则或理论来指导生活。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将所有众生视为宇宙间的一部分,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通性。同时,提出烦恼并非真正存在于客观世界,而是由个体的主观感知所创造。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消除烦恼的关键在于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与希求,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六)》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途径以及如何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探春慢.蒋葆存学博蒋村草堂图
山锁空青,溪围寒碧,幽栖近临河渚。
黄叶孤村,夕阳乔木,指点故园非误。
流水疏篱外,更绕屋、梅花千树。
想当把酒豪吟,暗香吹上诗句。
桑梓廿年心事,看三径依稀,画图开处。
清簟横琴,高楼弄笛,消得幽怀如许。
何限闲风月,尽分付、沙边鸥鹭。
凭仗生绡,卧游障子描取。
水调歌头·其五十日偕印伯还武昌,病山、迟父步送渡口,循览夷场。五叠辛韵
叉手信江介,诗境险还开。
斩齐江树如沐,铁槛琐葳嵬。
绮毂香尘平砥,洞户晶球连昼,歌吹似人来。
坡老饮既竭,东海涨黄埃。宿罗胸,山起面,暂停杯。
分携一舸天远,争道故园莱。
电掣驷蹄茸罽,风眯层窗花眼,归去认楼台。
良会耿如昨,今别夐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