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
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
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
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
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
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
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
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
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
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
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
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
《梦礼僧伽大士》【宋·周紫芝】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067c71ec38c7a8909.html
百体(bǎi tǐ)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种类繁杂。
不言(bù yán)的意思:指不说话,保持沉默。
不为(bù wéi)的意思:不关心,不理会
不殊(bù shū)的意思:没有区别,没有差异
不及(bù jí)的意思:不如;不及格;不及时
不二(bù èr)的意思:独一无二,没有第二个
成道(chéng dào)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成功、达到目标、取得成就。
喘息(chuǎn xī)的意思:喘息指呼吸急促,喘气。也用来形容人在疲劳或压力下得到短暂的休息。
大士(dà shì)的意思:指有大德行、大智慧、大胆识的人。
啖食(dàn shí)的意思:指贪婪地吃东西或者占有别人的财物。
动作(dòng zuò)的意思:指人的行为或事物的运动。
耳言(ěr yán)的意思:耳朵听到的言语,指传闻、谣言。
耳目(ěr mù)的意思:指消息传达的渠道或途径。
耳根(ěr gēn)的意思:指人的思想基础、根本立场。
二门(èr mén)的意思:指两个门,比喻两个选择或两种可能性。
佛子(fó zǐ)的意思:指对世事不争不抢,心境超脱的人。
宫羽(gōng yǔ)的意思:宫中的羽毛,比喻宫廷中的美女。
何况(hé kuàng)的意思:更不用说;更何况
呼吸(hū xī)的意思:指呼吸的动作,也比喻事物的存在、生命力。
恍惚(huǎng hū)的意思:形容思想或感觉迷糊,不清晰或不真实。
稽首(qǐ shǒu)的意思:低头行礼,表示恭敬或敬意。
寂静(jì jìng)的意思: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偈言(jì yán)的意思:
即偈颂。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 清 谭嗣同 《金陵听说法》诗之一:“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説偈言。”
究竟(jiū jìng)的意思:表示追求真相或事情的真实本质。
口舌(kǒu shé)的意思:口舌指的是争吵、争执、争论等口头争吵的行为。
况于(kuàng yú)的意思:更不用说,更何况
了无(le wú)的意思:形容完全没有,一无所有
毛发(máo fà)的意思:指微小的功绩或微不足道的贡献。
默默(mò mò)的意思:默默指的是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默默地做某事,不声张,不出声。
目视(mù shì)的意思:直接看着,注视着
目睫(mù jié)的意思:指眼睛睫毛,也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那得(nà de)的意思:表示事情不可能实现,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乃至(nǎi zhì)的意思:表示强调某种程度上的连续性或扩展性,甚至达到更高的程度。
譬如(pì rú)的意思:用来比喻或举例说明。
菩萨(pú sà)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萨,也用来形容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倾耳(qīng ěr)的意思:倾听、专心听取
然始(rán shǐ)的意思:表示事物的开始或起源。
如今(rú jīn)的意思:指现在,表示当前的时间或情况。
舍利(shè lì)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舍利子,也泛指宝贵的东西。
笙箫(shēng xiāo)的意思:比喻音乐和谐悦耳。
虽然(suī rán)的意思:表示尽管有一定的限制或困难,但仍然承认或接受事实。
所为(suǒ wéi)的意思:所做的事情;行为;举动
所说(suǒ shuō)的意思:所说指的是说出的话语或言论。
天女(tiān nǚ)的意思:指美丽的女子,也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听声(tīng shēng)的意思:倾听声音、留心聆听。
为真(wéi zhēn)的意思:真实无假,真相无疑。
为时(wéi shí)的意思:指时间适宜、时机到来。
无有(wú yǒu)的意思:没有任何的,一无所有
无想(wú xiǎng)的意思:没有杂念,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无所(wú suǒ)的意思:没有任何地方
无色(wú sè)的意思:没有颜色,指事物没有色彩。
悉皆(xī jiē)的意思:全部,一切,所有
弦匏(xián páo)的意思:指琴弦和樽匏,比喻音乐和酒器,也比喻各自的本领、才能。
行步(xíng bù)的意思:行走,步行。
亦复(yì fù)的意思:也能够再次复原、恢复原状
以为(yǐ wéi)的意思:错误地认为,误以为
一阕(yī què)的意思:一首诗歌的一节,比喻事物的一部分或片段。
一切(yī qiè)的意思:表示全部、所有的事物。
有以(yǒu yǐ)的意思:有足够的理由或依据
有形(yǒu xíng)的意思:有实际的形态或存在。
有相(yǒu xiāng)的意思:指有某种特定的样子、特征或特点。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有为(yǒu wéi)的意思:有才能、有作为、有成就。
有声(yǒu shēng)的意思:有声指的是有声音,有声有色形容声音宏亮、响亮、生动。
有如(yǒu rú)的意思:形容某物或某人与另一物或另一人非常相似或相仿,如同一样。
有见(yǒu jiàn)的意思:有见指有眼光、有见识。
欲以(yù yǐ)的意思:想要以...来...
于是(yú shì)的意思:表示事情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接着发生的结果或动作。
云何(yún hé)的意思:用于问询事情的原因或经过。
至于(zhì yú)的意思:表示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处理方式或态度,引出接下来要说的话题或内容。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诸毛(zhū máo)的意思:指人体上的所有毛发。
坐卧(zuò wò)的意思:指坐或躺着休息或行动。
不二门(bù èr mén)的意思:指无可比拟、独一无二的门道或技艺。
无一可(wú yī kě)的意思:没有一点可以的余地或选择。
倾耳而听(qīng ěr ér tīng)的意思: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虚心学习。
这首诗《梦礼僧伽大士》由宋代诗人周紫芝创作,通过梦境中的体验,探讨了关于“真”与“妄”的深刻哲理。诗中以“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开篇,引出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思考,指出人们往往因执着于表象而迷失真相。
接着,“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诗人强调了对“有”与“无”的理解,指出人们常将“有”视为真实,却忽视了“无”的存在,这种认知上的偏颇导致了对世界本质的误解。
进一步地,“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诗人以人的感官和身体活动为例,说明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感知和反应背后的虚幻性。
“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通过声音的例子,诗人展示了即使是最微小的声音,也能被耳朵捕捉到,但同时提醒读者,这并不意味着声音本身的存在是绝对的。
“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对于声音和听觉的认知局限,强调了声音与听觉之间的相对性。
“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诗人将视觉与听觉类比,指出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同样受限,忽略了色彩背后可能存在的本质。
“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诗人继续扩展至其他感官和身体活动,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以及这些感知和反应背后的虚幻性。
“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诗人在此点明,无论是感官的感知还是身体的活动,都只是暂时的现象,本质上都是空无的。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诗人通过内心的反思,指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如同梦境般虚幻。
“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对菩萨的礼拜,认为那是真正洞察了世界的本质。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诗人通过比喻,强调了通过正确的修行和领悟,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真相。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诗人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去除妄念,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
“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诗人以梦境为喻,指出真正的认知与梦境中的认知并无本质区别。
“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诗人以大士的微笑和沉默作为回应,表明了对真理的追求无需言语。
“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诗人引用舍利佛的故事,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
“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诗人提出疑问,探讨了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如何达到真理。
“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诗人表达了与所有佛子一同追求真理,最终实现觉悟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感知和理解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和领悟达到对世界本质的真正认识。